若斗尊前

出自宋朝辛弃疾的《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
黄花谩说年年好。
也趁秋光老。
绿鬓不惊秋,若斗尊前,人好花堪笑。

蟠桃结子知多少。
家住三山岛。
何日跨归鸾,沧海飞尘,人世因缘了。
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拼音解读
huáng huā màn shuō nián nián hǎo
chèn qiū guāng lǎo
绿 bìn jīng qiū
ruò dòu zūn qián
rén hǎo huā kān xiào
pán táo jié zhī duō shǎo
jiā zhù sān shān dǎo
kuà guī luán
cāng hǎi fēi chén
rén shì yīn yuán le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黄花谩说年年好。也趁秋光老。绿鬓不惊秋,若斗尊前,人好花堪笑。
菊花啊,不要说年年盛开花亦好,你也会随着秋日时光的流逝而凋谢。少女的乌发青丝不知岁月的无情,恍若把酒小酌,人若安好花都会随之绽放笑颜。

蟠桃结子知多少。家住三山岛。何日跨归鸾,沧海飞尘,人世因缘了。
桃树结了多少桃子啊,长满了我家所住的三山岛。什么时候才能跨上回归家乡的鸾凤,人世间沧海浮沉就如一粒微尘一般,都随缘起缘灭最终了结。

参考资料:
1、(宋)辛弃疾著.稼秆词注:岳麓书社,2005年01月第1版:220.

黄花谩说年年好。也趁秋光老。绿鬓(bìn)不惊秋,若斗尊前,人好花堪笑。
“斗”:此处有“玩乐、受用”之意。“尊”,酒杯。化用杜甫《漫兴》中“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的诗句。

蟠(pán)桃结子知多少。家住三山岛。何日跨归人(luán),沧海飞尘,人世因缘了。
山岛:指蓬莱、方丈、瀛州三座仙山。因缘:佛教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结果的条件或力量。

参考资料:
1、(宋)辛弃疾著.稼秆词注:岳麓书社,2005年01月第1版:220.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歌,描绘了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 第一句“黄花谩说年年好”,表达的是黄花对于岁月流转的安慰和宽慰,尽管岁月不可逆转,但黄花仍然坚信每一年都是美好的。 第二句“也趁秋光老”,黄花在这里引申出一个更深刻的含义,即借助时光的流逝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秋光老去就像人们的生命一样短暂,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第三句“绿鬓不惊秋,若斗尊前,人好花堪笑”,绿鬓指的是人的头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苍老。但是,以镜子为喻,人们却看不到自己的头发变化,就像若斗尊前的花一样,始终保持着美丽的状态。因此,人们应该尽可能保持内心的美好和年轻。 第四句“蟠桃结子知多少,家住三山岛”,“蟠桃结子”是一个象征性的寓言,意味着时间的飞逝。家住三山岛则是一种避世之地。 最后一句“何日跨归鸾,沧海飞尘,人世因缘了”,呼应了前面的主旨,表达了对于生命如梦的领悟,和对于归于天堂的期盼。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歌,描绘了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 第一句“黄花谩说年年好”,表达的是黄花对于岁月流转的安慰…展开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歌,描绘了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 第一句“黄花谩说年年好”,表达的是黄花对于岁月流转的安慰和宽慰,尽管岁月不可逆转,但黄花仍然坚信每一年都是美好的。 第二句“也趁秋光老”,黄花在这里引申出一个更深刻的含义,即借助时光的流逝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秋光老去就像人们的生命一样短暂,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第三句“绿鬓不惊秋,若斗尊前,人好花堪笑”,绿鬓指的是人的头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苍老。但是,以镜子为喻,人们却看不到自己的头发变化,就像若斗尊前的花一样,始终保持着美丽的状态。因此,人们应该尽可能保持内心的美好和年轻。 第四句“蟠桃结子知多少,家住三山岛”,“蟠桃结子”是一个象征性的寓言,意味着时间的飞逝。家住三山岛则是一种避世之地。 最后一句“何日跨归鸾,沧海飞尘,人世因缘了”,呼应了前面的主旨,表达了对于生命如梦的领悟,和对于归于天堂的期盼。折叠

作者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初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舍生,号辛党。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高宗于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任满。改广德军通判。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698861.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