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愁迍与邅
出自元朝李道纯的《绝学无忧篇》- 日用总玄玄,时人识未全。当推心上好,放下口头禅。
法法非空法,传传是妄传。不曾修福始,焉能有祸先。
不益便无损,不变岂能迁?不垢亦不净,无缺亦无圆。
莫着嗔和喜,何愁迍与邅。不作善因果,那得恶因缘?
不闻兴废事,名利不相牵。精粗无爱恶,妍丑不憎怜。
不偿欢喜债,都无恩怨缠。打开人我网,跳出是非圈。
清虚不好古,恬澹倦希贤。休思今世后,放下未生前。
从他佛是佛,任伊仙是仙。既无尘俗累,何忧业火煎。
有无俱不立,虚实任相连。都缘无取舍,自然无过愆。
来去浑忘却,死生何预焉?居止无余欠,随处任方圆。
饥来一碗饭,渴则半瓯泉。兴至自逍遣,困来且打眠。
达者明此义,休寻天外天。见前赤洒洒,末后亮娟娟。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句意境深远,表达的是人生哲理。作者在诗中阐述了他的一些信仰和价值观。诗歌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日用总玄玄,时人识未全。当推心上好,放下口头禅。 这一部分表明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难以理解的事情,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完全理解它们。作者认为重要的是发掘内在的美德,而不是简单地说些口号式的话。 第二部分:法法非空法,传传是妄传。不曾修福始,焉能有祸先。 这一部分强调了对于修行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努力修炼自己,才能真正实现内在的平静与安宁。 第三部分:不益便无损,不变岂能迁?不垢亦不净,无缺亦无圆。 这一部分提到了某些事物的本质特点,例如,一些东西即使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也不会产生任何坏处;或者即使某些东西看起来不完美,但仍然可以是完整和完整的。 第四部分:莫着嗔和喜,何愁迍与邅。不作善因果,那得恶因缘? 这一部分表明作者认为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不受生活中好事或坏事的影响。此外,作者还主张进行善行以避免恶因缘。 第五部分:不闻兴废事,名利不相牵。精粗无爱恶,妍丑不憎怜。 这一部分表达了摆脱名利的重要性,并强调了人们应该超越外在美丑的界限,不去爱或憎恨某些东西。 第六部分:不偿欢喜债,都无恩怨缠。打开人我网,跳出是非圈。 这一部分表达了不应该为了追求快乐而给予他人过多的负担,同时也不要陷入复杂的恩怨关系之中。 第七部分:清虚不好古,恬澹倦希贤。休思今世后,放下未生前。 这一部分表明作者认为应该保持平和安详的状态,不过度向往过去或未来。 第八部分:从他佛是佛,任伊仙是仙。既无尘俗累,何忧业火煎。 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对于修行的信仰,他认为只要我们能够超越尘世的纷扰,就可以摆脱罪恶的影响。 第九部分:有无俱不立,虚实任相连。都缘无取舍,自然无过愆。 这一部分强调了人们应该摆脱某些二元对立的观念,例如存在和不存在、虚构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同时提到了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第十部分:来去浑忘却,死生何预焉?居止无余欠,随处任方圆。 这一部分表明作者认为生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并且我们应该保持平静,
- 背诵
-
绝学无忧篇诗意赏析
这首诗句意境深远,表达的是人生哲理。作者在诗中阐述了他的一些信仰和价值观。诗歌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日…展开这首诗句意境深远,表达的是人生哲理。作者在诗中阐述了他的一些信仰和价值观。诗歌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日用总玄玄,时人识未全。当推心上好,放下口头禅。 这一部分表明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难以理解的事情,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完全理解它们。作者认为重要的是发掘内在的美德,而不是简单地说些口号式的话。 第二部分:法法非空法,传传是妄传。不曾修福始,焉能有祸先。 这一部分强调了对于修行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努力修炼自己,才能真正实现内在的平静与安宁。 第三部分:不益便无损,不变岂能迁?不垢亦不净,无缺亦无圆。 这一部分提到了某些事物的本质特点,例如,一些东西即使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也不会产生任何坏处;或者即使某些东西看起来不完美,但仍然可以是完整和完整的。 第四部分:莫着嗔和喜,何愁迍与邅。不作善因果,那得恶因缘? 这一部分表明作者认为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不受生活中好事或坏事的影响。此外,作者还主张进行善行以避免恶因缘。 第五部分:不闻兴废事,名利不相牵。精粗无爱恶,妍丑不憎怜。 这一部分表达了摆脱名利的重要性,并强调了人们应该超越外在美丑的界限,不去爱或憎恨某些东西。 第六部分:不偿欢喜债,都无恩怨缠。打开人我网,跳出是非圈。 这一部分表达了不应该为了追求快乐而给予他人过多的负担,同时也不要陷入复杂的恩怨关系之中。 第七部分:清虚不好古,恬澹倦希贤。休思今世后,放下未生前。 这一部分表明作者认为应该保持平和安详的状态,不过度向往过去或未来。 第八部分:从他佛是佛,任伊仙是仙。既无尘俗累,何忧业火煎。 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对于修行的信仰,他认为只要我们能够超越尘世的纷扰,就可以摆脱罪恶的影响。 第九部分:有无俱不立,虚实任相连。都缘无取舍,自然无过愆。 这一部分强调了人们应该摆脱某些二元对立的观念,例如存在和不存在、虚构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同时提到了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第十部分:来去浑忘却,死生何预焉?居止无余欠,随处任方圆。 这一部分表明作者认为生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并且我们应该保持平静,折叠 -
李道纯
李道纯 ,湖南都梁(武冈)人,宋末元初著名道士。字元素,号清庵,别号“莹蟾子”。精于内丹学。李道纯博学多才,他的内丹理论兼容并包,系统非常完整。其师王金蟾为道教丹功南宗白玉蟾之弟子。李道纯融合内丹道派南北二宗。其内丹理论以“守中”为要诀。 故后人称其为内丹学中的中派。…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4878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