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梗枯槎无泊处
出自宋朝朱熹的《偶题三首》-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wéi)。
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哪里来的。擘(bò)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冲破峡谷若雷霆在滚动,无数的瀑布喷涌而出。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yíng)回。
断枝枯草没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随着寒冷的碧水独自流浪。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wǎng)然。
随着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头,到了溪流的出水处却迷惑了。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qióng)随处弄潺湲。
才相信真的源头是找不到的,还是柱着手杖欣赏随遇的潺潺美泉吧。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偶题三首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偶题三首 -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wéi)。
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不道:犹不知。底处:何处。擘(bò)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擘开:冲开。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yíng)回。
断梗枯槎:残枝枯叶。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wǎng)然。
萦回:徘徊荡漾。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qióng)随处弄潺湲。
筇: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偶题三首参考资料:1、 百度百科.偶题三首 -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朱熹的《偶题三首》约作于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间。朱熹的诗歌,往往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偶题三首参考资料:1、 百度百科.偶题三首 - 背诵
-
偶题三首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大自然中的游走,以及对自然景观的感悟与体验。 在第一句中,“门外青山翠紫堆”描述了远离尘嚣的自然风…展开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大自然中的游走,以及对自然景观的感悟与体验。 在第一句中,“门外青山翠紫堆”描述了远离尘嚣的自然风光,令人心旷神怡;而“幅巾终日面崔嵬”则暗示作者孤独清寂的生活状态。 第二句:“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界变化和奇妙之处的惊叹和认可。 第三至四句则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壮丽和恢弘:苍峡、奔雷、万斛飞泉、碧蓝溪水,形象地勾勒出大自然的神秘和威力。 最后两句:“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则表达了作者在寻找自然源头时的迷茫与感慨,也是对人类探索自然界的敬畏和谦逊。折叠 -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号晦翁,又号遁翁、沧州病叟,自称云谷老人。婺源(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福建)之考亭。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主泉州同安簿。淳熙五年(1178),除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历江西提刑,召除秘阁修撰、奉外祠。光宗朝,除知漳州。宁宗初,除焕章阁待制、侍讲,旋以本职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二年(…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027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