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万岁总嵯峨

出自清朝俞樾的《万岁山 相传明太祖曾至此
汉皇登嵩山,山中呼万岁。山神不解谀,未免疑真伪。
明祖登兹山,山名与之符。不知空山里,曾效嵩呼无。
于今山色青瞢瞢,万仞巨右千盘松。真人所到即名胜,云气非复寻常同。
呜呼,三百年,明祚毕。崇祯十七外,止有福王一。回首燕京万寿山,可怜龙驭徒萧瑟。
岂若兹山掩薜萝,千秋万岁总嵯峨。太平草木多佳气,莫问前朝事若何。
万岁山 相传明太祖曾至此拼音解读
hàn huáng dēng sōng shān
shān zhōng wàn suì
shān shén jiě
wèi miǎn zhēn wěi
míng dēng shān
shān míng zhī
zhī kōng shān
céng xiào sōng
jīn shān qīng méng méng
wàn rèn yòu qiān pán sōng
zhēn rén suǒ dào míng shèng
yún fēi xún cháng tóng
sān bǎi nián
míng zuò
chóng zhēn shí wài
zhǐ yǒu wáng
huí shǒu yàn jīng wàn shòu 寿 shān
lián lóng xiāo
ruò shān yǎn luó
qiān qiū wàn suì zǒng cuó é
tài píng cǎo duō jiā
wèn qián cháo shì ruò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是对中国历史的一种沉思和反思。它通过对汉皇、明祖登嵩山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和对现实的失望。作者认为,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所留下的印记,如万岁之呼,虽然可能被怀疑真伪,但仍能在今天感受到他们的存在;而在当前时代,人们很难找到真正值得称赞的事物。作者以“回首燕京万寿山”来暗示明朝的覆灭和清朝的兴起,对历史的变幻和兴衰表示悲悯之情。最后,作者提出“岂若兹山掩薜萝”的观点,即我们应该像这座山一样,永远屹立不倒,即使草木凋零也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和气质,而不是被时代的变迁所吞没。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万岁山 相传明太祖曾至此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对中国历史的一种沉思和反思。它通过对汉皇、明祖登嵩山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和对现实的失望。作者认为,历史上伟…展开
这首诗是对中国历史的一种沉思和反思。它通过对汉皇、明祖登嵩山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和对现实的失望。作者认为,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所留下的印记,如万岁之呼,虽然可能被怀疑真伪,但仍能在今天感受到他们的存在;而在当前时代,人们很难找到真正值得称赞的事物。作者以“回首燕京万寿山”来暗示明朝的覆灭和清朝的兴起,对历史的变幻和兴衰表示悲悯之情。最后,作者提出“岂若兹山掩薜萝”的观点,即我们应该像这座山一样,永远屹立不倒,即使草木凋零也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和气质,而不是被时代的变迁所吞没。折叠

作者介绍

俞樾 俞樾 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793277.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