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井出冰雪
出自宋朝苏轼的《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塔,戏作一诗为谢》- 我生亦何须,一饱万想灭。
胡为设方丈,养此肤寸舌。
尔来又衰病,过午食辄噎。
谬为淮海帅,每愧厨传缺。
爂无欲清人,奉使免内热。
空烦赤泥印,远致紫玉玦。
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节。
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
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
报君不虚受,知我非轻啜。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表现了他对于尘世繁华的厌倦和追求心灵宁静的态度。 第一句“我生亦何须,一饱万想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和虚无感,认为人生短暂,没有必要追逐太多的欲望。 第二句“胡为设方丈,养此肤寸舌。”表明诗人放弃了尘世繁华和名利之路,选择隐居修行,追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第三、四句“尔来又衰病,过午食辄噎。谬为淮海帅,每愧厨传缺。”表现了诗人身处尘世的无奈和苦闷,面对自己的衰老和疾病,认为自己曾经担任军帅和政府官员等职位都是枉然,感到愧疚和懊悔。 第五、六句“爂无欲清人,奉使免内热。空烦赤泥印,远致紫玉玦。”表示诗人放弃了凡俗的欲望和功名利禄,选择清静自持,并且对于精神追求付出了很多努力,最终得到了心灵的安宁和升华。 第七至十一句“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节。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描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美好和宁静,与友人共享美食和文艺,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品味质朴的生活和细节之美。 最后两句“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报君不虚受,知我非轻啜。”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和享受,也表现了他的豁达和慷慨,认为这些美好的经历可以分享给别人,同时也让别人知道自己不是一个浅薄和贪婪的人。
- 背诵
-
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塔,戏作一诗为谢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表现了他对于尘世繁华的厌倦和追求心灵宁静的态度。 第一句“我生亦何须,一饱万想灭。”表达了…展开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表现了他对于尘世繁华的厌倦和追求心灵宁静的态度。 第一句“我生亦何须,一饱万想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和虚无感,认为人生短暂,没有必要追逐太多的欲望。 第二句“胡为设方丈,养此肤寸舌。”表明诗人放弃了尘世繁华和名利之路,选择隐居修行,追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第三、四句“尔来又衰病,过午食辄噎。谬为淮海帅,每愧厨传缺。”表现了诗人身处尘世的无奈和苦闷,面对自己的衰老和疾病,认为自己曾经担任军帅和政府官员等职位都是枉然,感到愧疚和懊悔。 第五、六句“爂无欲清人,奉使免内热。空烦赤泥印,远致紫玉玦。”表示诗人放弃了凡俗的欲望和功名利禄,选择清静自持,并且对于精神追求付出了很多努力,最终得到了心灵的安宁和升华。 第七至十一句“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节。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描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美好和宁静,与友人共享美食和文艺,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品味质朴的生活和细节之美。 最后两句“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报君不虚受,知我非轻啜。”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和享受,也表现了他的豁达和慷慨,认为这些美好的经历可以分享给别人,同时也让别人知道自己不是一个浅薄和贪婪的人。折叠 -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朝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374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