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官来理陕

出自宋朝魏野的《赠孙何状元
天非道莫尊,道非贤莫存。
始知贤人生,与道为轮辕。
明庭亲选士,虑彼贤愚浑。
天子至文明,擢公为状元。
一榜三百人,默默谁复言。
有如凤在林,众鸟不敢喧。
威稜廌有角,度量海无垠。
直入仲尼室,不顾孟轲门。
文得古中新,阵熟甚已冤。
一字如一星,光芒不见痕。
首官来理陕,棠树换枯根。
淑气春风和,美化冬日暄。
至诚物莫欺,至明物莫昏。
平思治地陕,清欲变河源。
我生三十年,未尝离丘园。
朴性昧巧习,惟知道可敦。
贫巷无富车,闲地唯云屯。
我愿为松竹,生在君子轩。
早夜接清风,节高阴更繁。
何当亲教授,如渴饮衢樽。
斯言拙且直,堪将鬼神论。
赠孙何状元拼音解读
tiān fēi dào zūn
dào fēi xián cún
shǐ zhī xián rén shēng
dào wéi lún yuán
míng tíng qīn xuǎn shì
xián hún
tiān zhì wén míng
zhuó gōng wéi zhuàng yuán
bǎng sān bǎi rén
shuí yán
yǒu fèng zài lín
zhòng niǎo gǎn xuān
wēi léng zhì yǒu jiǎo
liàng hǎi yín
zhí zhòng shì
mèng mén
wén zhōng xīn
zhèn shú shèn yuān
xīng
guāng máng jiàn hén
shǒu guān lái shǎn
táng shù huàn gēn
shū chūn fēng
měi huà dōng xuān
zhì chéng
zhì míng hūn
píng zhì shǎn
qīng biàn yuán
shēng sān shí nián
wèi cháng qiū yuán
xìng mèi qiǎo
wéi zhī dào dūn
pín xiàng chē
xián wéi yún tún
yuàn wéi sōng zhú
shēng zài jūn xuān
zǎo jiē qīng fēng
jiē gāo yīn gèng fán
dāng qīn jiāo shòu
yǐn zūn
yán zhuō qiě zhí
kān jiāng guǐ shén lù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的主题是道德和仁爱,以及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第一句“天非道莫尊,道非贤莫存”,表明天意不是最高的道德准则,而是需要贤者来实现。第二句“始知贤人生,与道为轮辕”,说明道德与贤者的生命密不可分。 下面的几句描述了一个贤人如何被选入朝廷,并从他的处境中引申出对权力和知识的思考。接下来的几句话讨论了道德标准和智慧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诚信和清明的价值。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表达了对自己的追求和愿景,渴望成为君子轩中的松竹,用自己的节操和品格,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最后一句话“斯言拙且直,堪将鬼神论”,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说出真理,即使这可能会得罪人或冒犯神灵。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道德和人生的深刻反思和探索。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赠孙何状元诗意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道德和仁爱,以及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第一句“天非道莫尊,道非贤莫存”,表明天意不是最高的道德准则,而是…展开
这首诗的主题是道德和仁爱,以及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第一句“天非道莫尊,道非贤莫存”,表明天意不是最高的道德准则,而是需要贤者来实现。第二句“始知贤人生,与道为轮辕”,说明道德与贤者的生命密不可分。 下面的几句描述了一个贤人如何被选入朝廷,并从他的处境中引申出对权力和知识的思考。接下来的几句话讨论了道德标准和智慧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诚信和清明的价值。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表达了对自己的追求和愿景,渴望成为君子轩中的松竹,用自己的节操和品格,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最后一句话“斯言拙且直,堪将鬼神论”,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说出真理,即使这可能会得罪人或冒犯神灵。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道德和人生的深刻反思和探索。折叠

作者介绍

魏野 魏野 魏野(960~1019),为北宋诗人。字仲先,号草堂居士,原为蜀地人,后迁居陕州(今河南陕县)。世代为农,自筑草堂於陕州东郊,一生乐耕勤种,亲手植竹栽树,凿土引泉,将所居草堂周围环境布置得景趣幽绝,常在泉林间弹琴赋诗其诗,多吟咏陕州风土人情、田园山水,诗风清淡朴实。 大中祥符初(1008),辽国契丹皇帝派使到京都,向真宗求取《魏野诗集》的下半部,宋真宗感到魏野为其…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210348.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