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泪碑存旧似新

出自宋朝卢刚的《灵岩感怀
摩挲石刻拜方兴,误国从初恨老秦。
十六州归仍遗虏,百馀年事语谁人。
出师表在今如始,堕泪碑存旧似新
江水江花岂终极,风光一任转青春。
灵岩感怀拼音解读
suō shí bài fāng xìng
guó cóng chū hèn lǎo qín
shí liù zhōu guī réng
bǎi nián shì shuí rén
chū shī biǎo zài jīn shǐ
duò lèi bēi cún jiù xīn
jiāng shuǐ jiāng huā zhōng
fēng guāng rèn zhuǎn qīng chū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述了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事件和文化遗产。第一句提到“摩挲石刻”,指的是在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上的大佛石刻,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石刻造像之一,拜佛盛行的时期中兴起了这种艺术形式。摩挲是指敬礼的动作,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虔诚。而“误国从初恨老秦”,则暗指秦朝统治者的暴政和无道,以及后来秦亡汉兴的历史背景。 第二句“十六州归仍遗虏,百馀年事语谁人”,涉及到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导致汉朝疆域不断收缩,丢失了许多领土,其中包括了“十六州”地区。这些地区在接下来的数百年里一直处于战乱状态,成为各种政权的争夺目标,使得这段历史仍然有待深入探究。 第三句“出师表在今如始,堕泪碑存旧似新”,则引用了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出师表》,这是一篇历史上著名的表章文。它记录了诸葛亮为了讨伐东吴而上表朝廷,请求出兵的经过和内心感受。而“堕泪碑”则是指位于陕西省略阳县的陈涉堂碑,刻有秦代起义领袖陈胜的事迹和思想,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暴政的反抗和求改革的愿望。 最后一句“江水江花岂终极,风光一任转青春”,则强调了山川湖海、自然景观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它们不断变幻,但是却能够给人带来无限的美感和精神满足。同时,也暗示着人类文明需要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才能够得到持久的发展和进步。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灵岩感怀注释

【摩挲石】见“摩娑石”。【堕泪碑】晋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驻襄阳。死后,其部属在岘山祜生前游息之地建碑立庙,每年祭祀。见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称此碑为堕泪碑。见《北堂书钞》卷一○二引《荆州图记》、《晋书·羊祜传》。唐李白《襄阳曲》:“峴山临汉江,水渌沙如雪,上有堕泪碑,青苔久磨灭。”宋范仲淹《寄题岘山羊公祠堂》诗:“于今堕泪碑,观之益钦戴。”清钱谦益《送林自名宪使归闽》诗之一:“独有君山石,犹存堕泪碑。”漢…展开
【摩挲石】见“摩娑石”。【堕泪碑】晋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驻襄阳。死后,其部属在岘山祜生前游息之地建碑立庙,每年祭祀。见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称此碑为堕泪碑。见《北堂书钞》卷一○二引《荆州图记》、《晋书·羊祜传》。唐李白《襄阳曲》:“峴山临汉江,水渌沙如雪,上有堕泪碑,青苔久磨灭。”宋范仲淹《寄题岘山羊公祠堂》诗:“于今堕泪碑,观之益钦戴。”清钱谦益《送林自名宪使归闽》诗之一:“独有君山石,犹存堕泪碑。”漢折叠

灵岩感怀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事件和文化遗产。第一句提到“摩挲石刻”,指的是在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上的大佛石刻,这是中国现存…展开
这首诗描述了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事件和文化遗产。第一句提到“摩挲石刻”,指的是在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上的大佛石刻,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石刻造像之一,拜佛盛行的时期中兴起了这种艺术形式。摩挲是指敬礼的动作,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虔诚。而“误国从初恨老秦”,则暗指秦朝统治者的暴政和无道,以及后来秦亡汉兴的历史背景。 第二句“十六州归仍遗虏,百馀年事语谁人”,涉及到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导致汉朝疆域不断收缩,丢失了许多领土,其中包括了“十六州”地区。这些地区在接下来的数百年里一直处于战乱状态,成为各种政权的争夺目标,使得这段历史仍然有待深入探究。 第三句“出师表在今如始,堕泪碑存旧似新”,则引用了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出师表》,这是一篇历史上著名的表章文。它记录了诸葛亮为了讨伐东吴而上表朝廷,请求出兵的经过和内心感受。而“堕泪碑”则是指位于陕西省略阳县的陈涉堂碑,刻有秦代起义领袖陈胜的事迹和思想,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暴政的反抗和求改革的愿望。 最后一句“江水江花岂终极,风光一任转青春”,则强调了山川湖海、自然景观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它们不断变幻,但是却能够给人带来无限的美感和精神满足。同时,也暗示着人类文明需要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才能够得到持久的发展和进步。折叠

作者介绍

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895289.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