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蔬充膳甘长藿

出自唐朝元稹的《遣悲怀三首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
同穴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遣悲怀三首拼音解读
xiè gōng zuì xiǎo piān lián
jià qián lóu bǎi shì guāi
sōu jìn qiè
jiǔ jīn chāi
shū chōng shàn gān zhǎng huò
luò tiān xīn yǎng huái
jīn fèng qián guò shí wàn
jūn yíng diàn yíng zhāi
yán shēn hòu shì
jīn cháo dōu dào yǎn qián lái
shang shī háng kàn jìn
zhēn xiàn 线 yóu cún wèi rěn kāi
shàng xiǎng jiù qíng lián
céng yīn mèng sòng qián cái
chéng zhī hèn rén rén yǒu
pín jiàn bǎi shì āi
xián zuò bēi jūn bēi
bǎi nián dōu shì duō shí
dèng yōu xún zhī mìng
pān yuè dào wáng yóu fèi
tóng xué míng suǒ wàng
shēng yuán huì gèng nán
wéi jiāng zhōng zhǎng kāi yǎn
bào píng shēng wèi zhǎn méi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是唐代女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诗中讲述了一个女子谢公最小自嫁后遭遇的不幸和贫困:她无衣可穿,只能去草丛里寻找野菜充饥;为了取得些许酒钱,她不得不出售自己的金钗。尽管她现在已得到了一笔俸钱,可依然无法摆脱过去的贫穷经历和对旧时余恨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描绘这个女子的生活困境,抒发了对贫苦人家的同情和对人生短暂流转的感叹。整篇诗既有对过去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展望,表现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对生命、爱情的感悟。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遣悲怀三首赏析

这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字蕙丛)所写的三首七言律诗。韦氏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二十岁时嫁与元稹。七年后,即元和四年(809)七月,韦氏去世。此诗约写于元和六年前,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第二首与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相衔接。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还能为妻子做些什么呢?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末两句,从“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落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第三首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为什么“自悲”呢?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又有多长时间呢!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又有什么意义,不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飘渺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展开
这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字蕙丛)所写的三首七言律诗。韦氏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二十岁时嫁与元稹。七年后,即元和四年(809)七月,韦氏去世。此诗约写于元和六年前,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第二首与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相衔接。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还能为妻子做些什么呢?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末两句,从“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落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第三首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为什么“自悲”呢?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又有多长时间呢!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又有什么意义,不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飘渺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折叠

遣悲怀三首注释

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其侄女谢道韫敏捷多才,谢最疼爱。黔娄,春秋时齐国贫士,鲁恭王闻其贤,欲以为相,辞不受,其妻也很贤惠,此处元稹借以自喻。邓攸,字伯道,晋人,官河东太守,战乱中舍子保侄,后终无子,时人哀之,谓“天道无知,使伯道无后”。潘岳,字安仁,西晋诗人。妻亡,作悼亡诗三首,情意凄切,为世传诵。…展开
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其侄女谢道韫敏捷多才,谢最疼爱。黔娄,春秋时齐国贫士,鲁恭王闻其贤,欲以为相,辞不受,其妻也很贤惠,此处元稹借以自喻。邓攸,字伯道,晋人,官河东太守,战乱中舍子保侄,后终无子,时人哀之,谓“天道无知,使伯道无后”。潘岳,字安仁,西晋诗人。妻亡,作悼亡诗三首,情意凄切,为世传诵。折叠

遣悲怀三首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女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诗中讲述了一个女子谢公最小自嫁后遭遇的不幸和贫困:她无衣可穿,只能去草丛里寻找野菜…展开
这首诗是唐代女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诗中讲述了一个女子谢公最小自嫁后遭遇的不幸和贫困:她无衣可穿,只能去草丛里寻找野菜充饥;为了取得些许酒钱,她不得不出售自己的金钗。尽管她现在已得到了一笔俸钱,可依然无法摆脱过去的贫穷经历和对旧时余恨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描绘这个女子的生活困境,抒发了对贫苦人家的同情和对人生短暂流转的感叹。整篇诗既有对过去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展望,表现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对生命、爱情的感悟。折叠

作者介绍

元稹 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一带)人。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唐宪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等职。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他遭到这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荐,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不久,调任同州刺史。文…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778455.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