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本秦罗敷

出自唐朝李白的《陌上桑
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
五马如飞龙,青丝结金络。
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
妾本秦罗敷,玉颜艳名都。
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
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
寒螀爱碧草,鸣凤栖青梧。
托心自有处,但怪傍人愚。
徒令白日暮,高驾空踟蹰。
陌上桑拼音解读
měi wèi qiáo dōng
chūn hái shì cán zuò
fēi lóng
qīng jié jīn luò
zhī shuí jiā
diào xiào lái xiàng xuè
qiè běn qín luó
yán yàn míng dōu
绿 tiáo yìng shǒu
cǎi sāng xiàng chéng
shǐ 使 jūn qiě
kuàng lùn qiū
hán jiāng ài cǎo
míng fèng qīng
tuō xīn yǒu chù
dàn guài bàng rén
lìng bái
gāo jià kōng chí chú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
美女在渭桥东采桑,春天正是事蚕作的时候。

五马如飞龙,青丝结金络。
这时,突然有个乘坐五马之车的太守疾驰经过此地,他的马装饰华美,还饰有金络。

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
不知是哪家公子,前来调笑采桑女。

妾本秦罗敷,玉颜艳名都。
采桑的人本是秦罗敷,她的美貌在整个都城里都是有名的。

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
嫩绿的桑条映着她那洁白的纤纤细手,她正在都城的一角采桑。

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
像使君那样的高官都调戏不动她,何况是秋胡那样的人呢。

寒螀爱碧草,鸣凤栖青梧。
寒蝉喜爱碧草,鸣凤栖息在青翠的梧桐树上。

托心自有处,但怪傍人愚。
她自己心中已经有中意之人,只怪旁人愚钝,不知道她已托心于人。

徒令白日暮,高驾空踟蹰。
只让他们从白天空等到日暮,停下车来空自踟蹰。

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

五马如飞龙,青丝结金络(luò)。
五马:汉代太守出行时乘坐五马之车,因此以“五马”为太守的代称。

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xuè)。

妾本秦罗敷(fū),玉颜艳名都。

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yú)。

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
秋胡:鲁秋胡成婚五日就赴陈做官,五年后回家,在路上看到一个采桑的妇人,秋胡调戏人家,许以千金,被严词拒绝。到家里才知道那个被自己调戏的采桑妇是自己的妻子。秋胡十分惭愧,他的妻子悲愤而投河自杀。

寒螀(jiāng)爱碧草,鸣凤栖青梧。

托心自有处,但怪傍人愚。

徒令白日暮,高驾空踟(chí)蹰(chú)。

 《陌上桑》,乐府《相和歌辞》旧题。这首诗写的是秋胡戏妻的故事,诗中赞扬了罗敷的坚贞自洁,诗人也用以寄托自己对国、对君的忠诚。

背诵

相关翻译

陌上桑翻译

美女在渭桥东采桑,春天正是事蚕作的时候。 这时,突然有个乘坐五马之车的太守疾驰经过此地,他的马装饰华美,还饰有金络。 不知是哪家公子,前来调笑采桑女。 采桑的人本是秦罗敷,她的美貌在整个都城里都是有名的。…展开

翻译:

美女在渭桥东采桑,春天正是事蚕作的时候。 

这时,突然有个乘坐五马之车的太守疾驰经过此地,他的马装饰华美,还饰有金络。 

不知是哪家公子,前来调笑采桑女。 采桑的人本是秦罗敷,她的美貌在整个都城里都是有名的。 

嫩绿的桑条映着她那洁白的纤纤细手,她正在都城的一角采桑。 

像使君那样的高官都调戏不动她,何况是秋胡那样的人呢。 

寒蝉喜爱碧草,鸣凤栖息在青翠的梧桐树上。 

她自己心中已经有中意之人,只怪旁人愚钝,不知道她已托心于人。 

只让他们从白天空等到日暮,停下车来空自踟蹰。

折叠

相关赏析

陌上桑赏析

 《陌上桑》,乐府《相和歌辞》旧题。这首诗写的是秋胡戏妻的故事,诗中赞扬了罗敷的坚贞自洁,诗人也用以寄托自己对国、对君的忠诚。…展开

赏析:

《陌上桑》,乐府《相和歌辞》旧题。这首诗写的是秋胡戏妻的故事,诗中赞扬了罗敷的坚贞自洁,诗人也用以寄托自己对国、对君的忠诚。

折叠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77232.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