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苗夏禹徂

出自唐朝宋之问的《洞庭湖
地尽天水合,朝及洞庭湖。
初日当中涌,莫辨东西隅。
晶耀目何在,滢荧心欲无。
灵光晏海若,游气耿天吴。
张乐轩皇至,征苗夏禹徂
楚臣悲落叶,尧女泣苍梧。
野积九江润,山通五岳图。
风恬鱼自跃,云夕雁相呼。
独此临泛漾,浩将人代殊。
永言洗氛浊,卒岁为清娱。
要使功成退,徒劳越大夫。
洞庭湖拼音解读
jìn tiān shuǐ
cháo dòng tíng
chū dāng zhōng yǒng
biàn dōng 西
jīng yào 耀 zài
yíng yíng xīn
líng guāng yàn hǎi ruò
yóu gěng tiān
zhāng xuān huáng zhì
zhēng miáo xià
chǔ chén bēi luò
yáo cāng
jiǔ jiāng rùn
shān tōng yuè
fēng tián yuè
yún yàn xiàng
lín fàn yàng
hào jiāng rén dài shū
yǒng yán fēn zhuó
suì wéi qīng
yào shǐ 使 gōng chéng tuì 退
láo yuè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天地交汇于此,蓝天碧水相映成趣。初日从中升起,光辉明亮,美不胜收。水晶般的反射光芒,让人眼前一亮,心中难以言表。湖水清澈通透,仿佛有神灵在其中游曳。传说中的张乐轩和古代传说中的夏禹都曾经到过这里。楚国的臣子惋惜着秋天落叶和尧女哭泣着苍梧。这片土地被河流和山峦所环绕,让人感觉像是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图案之中。风静水平,鱼儿自由自在地跃动,云朵在日落时呼唤着远行的雁群。在这片湖面上独自漂泊,感受到的是与众不同的宁静与畅快。诗人深深地爱着这个地方,渴望能够将它变得更加洁净无瑕,但最终也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微薄,只能够在此停留,享受眼前的这份美好。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洞庭湖注释

【洞庭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面积2,820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湘、资、沅、澧四水汇流于此,在岳阳县城陵矶入长江。湖中小山甚多,以君山最为著名。沿湖有岳阳楼等名胜古迹。明徐元《八义记·山神点化》:“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典【五岳图】即五岳真形图。《续谈助》卷四引《汉孝武内传》:“﹝汉武帝﹞先承王母言,以五岳图授董仲君;又承上元夫人言,以五帝六甲灵飞十二事授李少君。”【越大夫】指范蠡。元曾瑞《快活三过朝天子·警世》曲:“有见识越大夫,无转理楚三閭。”…展开
【洞庭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面积2,820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湘、资、沅、澧四水汇流于此,在岳阳县城陵矶入长江。湖中小山甚多,以君山最为著名。沿湖有岳阳楼等名胜古迹。明徐元《八义记·山神点化》:“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典【五岳图】即五岳真形图。《续谈助》卷四引《汉孝武内传》:“﹝汉武帝﹞先承王母言,以五岳图授董仲君;又承上元夫人言,以五帝六甲灵飞十二事授李少君。”【越大夫】指范蠡。元曾瑞《快活三过朝天子·警世》曲:“有见识越大夫,无转理楚三閭。”折叠

洞庭湖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天地交汇于此,蓝天碧水相映成趣。初日从中升起,光辉明亮,美不胜收。水晶般的反射光芒,让人眼…展开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天地交汇于此,蓝天碧水相映成趣。初日从中升起,光辉明亮,美不胜收。水晶般的反射光芒,让人眼前一亮,心中难以言表。湖水清澈通透,仿佛有神灵在其中游曳。传说中的张乐轩和古代传说中的夏禹都曾经到过这里。楚国的臣子惋惜着秋天落叶和尧女哭泣着苍梧。这片土地被河流和山峦所环绕,让人感觉像是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图案之中。风静水平,鱼儿自由自在地跃动,云朵在日落时呼唤着远行的雁群。在这片湖面上独自漂泊,感受到的是与众不同的宁静与畅快。诗人深深地爱着这个地方,渴望能够将它变得更加洁净无瑕,但最终也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微薄,只能够在此停留,享受眼前的这份美好。折叠

作者介绍

宋之问 宋之问 宋之问(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父名令文,高宗时为左骁郎将,东台详正学士,善文辞,工书法,膂力过人,时称「三绝」。之问受其父影响,亦善诗文,与「善剖决」的韦善心并称户部「二妙」,与著名诗人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上元二年举进士,初与杨炯分直内教,历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常扈从游宴,写过不少应制诗。媚附于武则天的宠臣张易…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378051.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