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 其十
- 台湾虽绝岛,半壁为籓篱。沿海六七省,口岸密相依。
台安一方乐,台动天下疑。未雨不绸缪,侮予适噬脐。
或云海外地,无令人民滋。有土此有人,气运不可羁。
民弱盗将据,盗起番亦悲。荷兰与日本,眈眈共朵颐。
王者大无外,何畏此繁蚩。政教消颇僻,千年拱京师。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述了台湾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其历史上所经历的战乱。诗人认为尽管台湾地处偏远,但是与沿海的多个省份交界,港口相互依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台湾虽然小,但是它的安宁和动荡影响着整个中国。因此,必须提前防范危险,而不是等到危机爆发后才采取措施。 诗中还提到了台湾的人民和土地,强调了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真正的人们,他们应该被尊重和保护,而不是被忽视或遗忘。然而,由于台湾民众的弱势,盗匪们常常攻击他们,甚至外来侵略者也不时出现,给台湾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最后,诗人提出了一个积极的态度,他认为王者应该超越眼前的困难,不畏惧繁琐的事务,而是统治整个国家、维护社会稳定。政治和教育的缺失导致了一些混乱,但是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未来解决。台湾的历史非常悠久,它可以继续在千年以后成为京城的拱卫者。
- 背诵
-
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 其十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台湾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其历史上所经历的战乱。诗人认为尽管台湾地处偏远,但是与沿海的多个省份交界,港口相互…展开这首诗描述了台湾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其历史上所经历的战乱。诗人认为尽管台湾地处偏远,但是与沿海的多个省份交界,港口相互依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台湾虽然小,但是它的安宁和动荡影响着整个中国。因此,必须提前防范危险,而不是等到危机爆发后才采取措施。 诗中还提到了台湾的人民和土地,强调了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真正的人们,他们应该被尊重和保护,而不是被忽视或遗忘。然而,由于台湾民众的弱势,盗匪们常常攻击他们,甚至外来侵略者也不时出现,给台湾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最后,诗人提出了一个积极的态度,他认为王者应该超越眼前的困难,不畏惧繁琐的事务,而是统治整个国家、维护社会稳定。政治和教育的缺失导致了一些混乱,但是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未来解决。台湾的历史非常悠久,它可以继续在千年以后成为京城的拱卫者。折叠 -
蓝鼎元
(1675或1680—1733)清福建漳浦人,字玉霖,一字云锦,号鹿洲。蓝廷珍堂弟。读书能文,熟悉闽浙沿海情形。朱一贵起事时,从廷珍入台,襄助办理善后,主张垦辟台湾土地,谓若“废置空虚”,“即使内乱不生,寇自外来,将有日本、荷兰之患”。雍正初,被召入京,与修《一统志》。授广东普宁知县,被诬罢官。事明,授广州知府,寻卒。有《鹿洲集》、《平台纪略》等。…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作者介绍
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 其十原文,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 其十翻译,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 其十赏析,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 其十阅读答案,出自蓝鼎元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789013.html
诗词类别
蓝鼎元的诗词
- 《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 其七》
- 《东征逾载整棹言归巡使黄玉圃先生索台湾近咏知其留心海国志在经纶非徒广览土风娱词翰已也赋此奉教 其一》
- 《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 其三》
- 《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 其十》
- 《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 其一》
- 《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 其八》
- 《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 其九》
- 《东征逾载整棹言归巡使黄玉圃先生索台湾近咏知其留心海国志在经纶非徒广览土风娱词翰已也赋此奉教 其三》
- 《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 其六》
- 《东征逾载整棹言归巡使黄玉圃先生索台湾近咏知其留心海国志在经纶非徒广览土风娱词翰已也赋此奉教 其二》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