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作者:李邕      朝代:唐朝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原文
传闻银汉支机石,复见金舆出紫微。
织女桥边乌鹊起,仙人楼上凤凰飞。
流风入座飘歌扇,瀑水侵阶溅舞衣。
今日还同犯牛斗,乘槎共逐海潮归。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拼音解读
chuán wén yín hàn zhī shí
jiàn jīn chū wēi
zhī qiáo biān què
xiān rén lóu shàng fèng huáng fēi
liú fēng zuò piāo shàn
bào shuǐ qīn jiē jiàn
jīn hái tóng fàn niú dòu
chéng chá gòng zhú hǎi cháo guī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神话中的情景。传说中,天上有一条银河,其中有一块石头支撑着银河,这块石头叫做“银汉支机石”。在天上还有两个星宿:牛郎和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织女才能在银河上相会,象征“七夕”节日。这时候,乌鹊会飞到织女的身边,帮助她编织衣服。而仙人楼上,则是指神话中的王母娘娘居住的地方,凤凰则是神话中的吉祥鸟。 诗人通过形象的描写,表达了天上神话中的美好景象,包括流风、瀑水、歌声、舞蹈等。最后两句则表达了神话中牛郎织女共度良宵的场景,乘槎一起归来。整首诗意境优美,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注释

【支机石】传说为天上织女用以支撑织布机的石头。《太平御览》卷八引南朝宋刘义庆《集林》:“昔有一人寻河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支机石也。’”一说,其人为汉代张骞,谓骞奉命寻找河源,乘槎经月亮至天河,在月亮见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织女取支机石与骞。见宋周密《癸辛杂识前集》引南朝梁宗懍《荆楚岁时记》。唐宋之问《明河篇》:“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明何景明《七夕》诗:“乘槎莫问支机石,河汉年年此夜阴。”清赵翼《夜坐》诗:“浪説支机石,谁乘犯斗槎?”亦省作“支机”、“支石”。唐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诗:“空接灵臺下,方恧辨支机。”明陈汝元《金莲记·量移》:“知甚日菱花重照,知甚支石还投。”明张煌言《冰槎集引》:“昔之乘槎者,或为客星而犯斗牛,或入女宿而得支机。”…展开
【支机石】传说为天上织女用以支撑织布机的石头。《太平御览》卷八引南朝宋刘义庆《集林》:“昔有一人寻河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支机石也。’”一说,其人为汉代张骞,谓骞奉命寻找河源,乘槎经月亮至天河,在月亮见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织女取支机石与骞。见宋周密《癸辛杂识前集》引南朝梁宗懍《荆楚岁时记》。唐宋之问《明河篇》:“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明何景明《七夕》诗:“乘槎莫问支机石,河汉年年此夜阴。”清赵翼《夜坐》诗:“浪説支机石,谁乘犯斗槎?”亦省作“支机”、“支石”。唐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诗:“空接灵臺下,方恧辨支机。”明陈汝元《金莲记·量移》:“知甚日菱花重照,知甚支石还投。”明张煌言《冰槎集引》:“昔之乘槎者,或为客星而犯斗牛,或入女宿而得支机。”折叠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神话中的情景。传说中,天上有一条银河,其中有一块石头支撑着银河,这块石头叫做“银汉支机石”。在天上还有两…展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神话中的情景。传说中,天上有一条银河,其中有一块石头支撑着银河,这块石头叫做“银汉支机石”。在天上还有两个星宿:牛郎和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织女才能在银河上相会,象征“七夕”节日。这时候,乌鹊会飞到织女的身边,帮助她编织衣服。而仙人楼上,则是指神话中的王母娘娘居住的地方,凤凰则是神话中的吉祥鸟。 诗人通过形象的描写,表达了天上神话中的美好景象,包括流风、瀑水、歌声、舞蹈等。最后两句则表达了神话中牛郎织女共度良宵的场景,乘槎一起归来。整首诗意境优美,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折叠

作者介绍

李邕 李邕   李邕(678~747),即李北海,也称李括州,唐朝书法家。字泰和,汉族,鄂州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其父李善,为《文选》(梁萧统编选)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详情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原文,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翻译,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赏析,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阅读答案,出自李邕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392908.html

诗词类别

李邕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