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昨天秋夜的蟋蟀止不住的鸣叫声将我从遥远的梦境中惊醒,已是三更时分。起来独自绕着台阶踽踽行。四周静悄悄没有人声,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已白头。家乡的山上松竹已长大变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琴弦弹断,又有谁来听?参考资料:1、林霄.《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1552、徐荣街,朱宏恢.《唐宋词百首译注》:徐州师范学院,1978:1453、石延博.《宋词》.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4:1514、高文炳.《唐宋词选译赏析365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388-389 -
昨夜寒蛩(qióng)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寒蛩:秋天的蟋蟀。千里梦:指赴千里外杀敌报国的梦。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月胧明:月光不明。胧,朦胧。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yáo)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功名:此指为驱逐金兵的入侵,收复失地而建功立业。旧山:家乡的山。付:付与。瑶琴:饰以美玉的琴。知音:比喻知己,同志。参考资料:1、林霄.《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1552、徐荣街,朱宏恢.《唐宋词百首译注》:徐州师范学院,1978:1453、石延博.《宋词》.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4:1514、高文炳.《唐宋词选译赏析365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388-389 -
这首《小重山》虽然没有《满江红》家喻户晓,但是通过不同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隐忧时事的爱国情怀。
上片着重写景。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昨天夜里蟋蟀一直鸣叫不停,使作者从金戈铁马对抗金兵的梦中惊醒了,而此时已经是深夜的三更天了。“寒蛩”点明了季节是深秋。山河飘摇,国家残破,作者夙夜忧患,而昨夜深秋的蟋蟀却小停地呜叫,催逼着词人心中的隐忧和悲愤,使克复中原的责任更加沉重,“惊”字充分表达了在秋夜蟋蟀的凄清呜叫中作者终夜难眠的情景。“千里”暗示梦回到包括家乡在内的中原地区,说明了词人在睡梦之中也不忘收复中原的爱国之情。这一句通过叙写被梦惊醒来表现作者日夜牵挂的都是国家的战事和兴衰。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被梦惊醒后,因梦见战场战事而忧国忧民再无睡意,独自在台阶前徘徊。周围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熟睡,只有天上的明月散下淡淡的冷光。深秋的月夜,凄清冷淡,表达了作者“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独与凄凉心境。“独自”写出词人的孤独寂寞,心事无法向人诉说,可见其苦闷之深。结拍“人悄悄,帘外月胧明”以景收束上片,映衬词人不能成眠,更见孤独之感。上阕用简洁的语言和平淡的叙述质朴地展现出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其简沽有力、朴素真切的文风,确实展现出一代英雄的真性情和其所面对的历史情景的复杂性。
下片抒写收复失地受阻、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
换头三句,慨叹岁月如流,家乡长久沦陷,归期遥遥无望。作者自二十岁从军,出生入死,与金兵浴血奋战,决心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五岳祠盟记》),为国家建立丰功伟业。可是十多年已经过去,头发也白了,仍未能返回故园,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每当他想到这里,怎能不义愤填膺、忧心如焚呢?所谓阻归程,实际并非指山高水深,道路遥远,难以归去,而是暗喻着对投降派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因为当时正是秦桧弄权,气焰十分嚣张时候,作者不便明言,所以用含蓄的表现手法,弹出弦外之音,让读者去体会。
结拍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指引,深感寂寞的心情。据《吕氏春秋本味》,春秋时俞伯牙善鼓琴,唯有钟子期能从琴声中体会出他的心事。后来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秦桧上台后,迎合赵构的旨意,对坚持抗金的主战派进行无情的打击和迫害,将他的亲信和爪牙安置在朝廷的重要位置上,以便实现其卖国求荣的罪恶目的。这三句表达了作者抱负难以实现的痛苦,反映了投降派统治下南宋的黑暗现实。
上片是即景抒情,寓情于景,忧国忧民使他愁怀难遣,在凄清的月色下独自徘徊。下片写他收复失地受阻,要抗金却是“知音少”,内心郁闷焦急,用了比兴手法。作者隐忧时事,吞吐曲折,委婉含蓄,流露出悲凉悱恻之思。全词所展现的沉郁悲怆情怀,节制而深层,忧思而压抑。至其《小重山》词,则真有寄托之作也。故国怕回首,而托诸惊梦;所愿不得偿,则托诸空阶明月;咎忠贞不见谅于当轴,致坐失机宜,而托诸瑶琴独奏,赏音无人。盖托体比兴也”,如此评断,亦可谓知套岳帅之良苦用心也。
从写作手法说,《满江红·怒发冲冠》多用赋体,直陈其事,慷慨激昂,凝聚着岳飞忠贞报国的豪迈精神和战斗雄姿。这首《小重山》则多用比喻,曲折地道出心事,含蓄委婉,抑扬顿挫,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是很高超的。这首词虽然短小。但含蓄隽永,明丽婉转,寓情于景,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和忧国忧民的悲苦心境。
曾有一段时间,对古典诗词的评论,有人以情调的高昂与低沉分高下,于是认为,岳飞这首《小重山》情调低沉,不如他的《满江红》创意高。其实,对事物的评论,应当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而不可以表面上的一刀切。情调高昂的作品固然好,但不能把高昂误作为粗犷叫嚣。情调低沉也并非消极。岳飞的《满江红》与《小重山》词均表达了他的抗金以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只因作词的时间与心境不同,因此在作法上遂不免有所差异,实际上异曲同工,又焉可用情调的高昂与低沉区分其高下呢?况且作词常是要用以兴浑融、含蓄蕴藉的方法以表达作者的幽情远旨,使读者吟诵体会,馀味无穷。岳飞因为壮志难酬,胸中抑塞,所以作这首《小重山》词,用沉郁蕴藉的艺术手法表达,这也正是运用词体特长,正如张惠言论词时所谓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词选序》)。对诗词评赏也应明白这一道理。
参考资料:1、徐德琳,李红梅.《历代词选》.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2152、程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508-5093、徐庆宜.《唐宋词三百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674、艾治平.《宋词名篇100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217 - 背诵
-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译文及注释
昨日寒夜的蟋蟀不断地鸣唱,忽然惊醒我千里厮杀的梦。已经三更了,独自一人起来绕着台阶行走,人声寂寂,帘外面的月亮朦胧微明。为了追求光复故土,头发已经白了,故土的松竹也应等待得苍老…展开译文昨日寒夜的蟋蟀不断地鸣唱,忽然惊醒我千里厮杀的梦。已经三更了,独自一人起来绕着台阶行走,人声寂寂,帘外面的月亮朦胧微明。为了追求光复故土,头发已经白了,故土的松竹也应等待得苍老了,可是我回到故土的日程却仍然遥遥无期。想要将心事寄托在瑶琴上,但是知音难觅,即使琴弦弹断了又有谁听呢?
注释寒蛩:深秋的蟋蟀,蛩音穷。千里梦:指梦回中原。旧山:故乡。松竹老:喻北方人民充满焦急的渴盼与等待。归程:喻指收复失地心事:抗金的主张。三更 (jing)应该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折叠 -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赏析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壮志不已,是脍炙人口的爱国佳作。此词上半阕写出忧深思远之情,与阮籍《咏怀》诗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意境相似。下半阕“白首”二句,表面低沉消…展开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壮志不已,是脍炙人口的爱国佳作。此词上半阕写出忧深思远之情,与阮籍《咏怀》诗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意境相似。下半阕“白首”二句,表面低沉消极,但实际上正是壮志难酬的孤愤。“欲将”三句,用比兴手法点出“知音”难遇的凄凉的情怀,甚为悲伤忧郁。
曾有一段时间,对古典诗词的评论,有人以情调的高昂与低沉分高下,于是认为,岳飞这首《小重山》情调低沉,不如他的《满江红》创意高。其实,对事物的评论,应当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而不可以表面上的一刀切。情调高昂的作品固然好,但不能把高昂误作为粗犷叫嚣。情调低沉也并非消极。岳飞的《满江红》与《小重山》词均表达了他的抗金以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只因作词的时间与心境不同,因此在作法上遂不免有所差异,实际上异曲同工,又焉可用情调的高昂与低沉区他其高下呢?况且作词常是要用以兴浑融、含蓄蕴藉的方法以表达作的幽情远旨,使读者吟诵体会,馀味无穷。岳飞因为壮志难酬,胸中抑塞,所以作者这首《小重山》词,用沉郁蕴藉的艺术手法,这也正是运用词体特长,正如张惠言论词时所谓“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词选·序》)对诗词评赏也应明白这一道理。缪钺所撰《灵溪词说》论岳飞词的绝句说:“将军佳作世争传,三十功名路八千。一种壮怀能蕴藉,诸君细读《小重山》”,与此意同。
折叠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鉴赏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此时已是三更,独自围绕庭院而行,身心之大孤独于此得以体现。世人皆已沉沉入睡四周逐渐悄无声息了,夜静更深时…展开“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此时已是三更,独自围绕庭院而行,身心之大孤独于此得以体现。世人皆已沉沉入睡四周逐渐悄无声息了,夜静更深时分,能听得清楚自己心脏跳动的声音;窗外,月色如水,如水的月色正好映衬着诗人如水的愁绪。在这个特定的场景,岳武穆之寂寞惆怅,内心的孤寂,抑郁的心境,被此情此景充分的表现出来。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多年的奋战结果弄到如今是这样不堪,中原故土已沦陷金人之手,想要回乡养老已是不可能的了,多么无奈的意绪!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此句引用《伯牙绝弦》(见《吕氏春秋》《列子》)(一些版本表示此句与“伯牙绝弦”无关), 表现其满腔的报国热诚无处申说,跟谁说,用琴弦来诉说,可琴弦已断,故无所对象能倾诉。
上阙寓情于景,写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的心情。
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收复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兴奋不已,然而却寒蛩鸣,惊回梦。
后三句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显得曲折委婉,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
下阙抒写收复失地受阻、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
前三句感叹岁月流逝,归乡无望。“阻归程”表面指山高水深,道路阻隔,难以归去,实际暗喻着对赵构、秦桧等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
后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全词表现了作者不满“和议”,反对投降,以及受掣肘时惆怅。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曾有一段时间,对古典诗词的评论,有人以情调的高昂与低沉分高下,于是认为,岳飞这首《小重山》情调低沉,不如他的《满江红》创意高。其实,对事物的评论,应当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情调高昂的作品固然好,但情调低沉也并非消极。
《满江红》创作背景,一说是绍兴四年秋,岳飞第一次北伐大获全胜,一说是岳家军进军到朱仙镇,胜利在望却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时所创。但都可以表现岳飞在军事正处于的得意之时。而《小重山》却是在入狱不久前,失去军权、无力回天的他有着悲愤抑郁苦闷而又无奈的情感,所以这首婉约的《小重山》与《满江红》诗风大不一样。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此时已是三更,独自围绕庭院而行,身心之大孤独于此得以体现。世人皆已沉沉入睡四周逐渐悄无声息了,夜静更深时分,能听得清楚自己心脏跳动的声音;窗外,月色如水,如水的月色正好映衬着诗人如水的愁绪。在这个特定的场景,岳武穆之寂寞惆怅,内心的孤寂,抑郁的心境,被此情此景充分的表现出来。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多年的奋战结果弄到如今是这样不堪,中原故土已沦陷金人之手,想要回乡养老已是不可能的了,多么无奈的意绪!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此句引用《伯牙绝弦》(见《吕氏春秋》《列子》)(一些版本表示此句与“伯牙绝弦”无关), 表现其满腔的报国热诚无处申说,跟谁说,用琴弦来诉说,可琴弦已断,故无所对象能倾诉。
上阙寓情于景,写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的心情。
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收复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兴奋不已,然而却寒蛩鸣,惊回梦。
后三句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显得曲折委婉,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
下阙抒写收复失地受阻、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
前三句感叹岁月流逝,归乡无望。“阻归程”表面指山高水深,道路阻隔,难以归去,实际暗喻着对赵构、秦桧等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
后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全词表现了作者不满“和议”,反对投降,以及受掣肘时惆怅。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曾有一段时间,对古典诗词的评论,有人以情调的高昂与低沉分高下,于是认为,岳飞这首《小重山》情调低沉,不如他的《满江红》创意高。其实,对事物的评论,应当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情调高昂的作品固然好,但情调低沉也并非消极。
《满江红》创作背景,一说是绍兴四年秋,岳飞第一次北伐大获全胜,一说是岳家军进军到朱仙镇,胜利在望却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时所创。但都可以表现岳飞在军事正处于的得意之时。而《小重山》却是在入狱不久前,失去军权、无力回天的他有着悲愤抑郁苦闷而又无奈的情感,所以这首婉约的《小重山》与《满江红》诗风大不一样。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此时已是三更,独自围绕庭院而行,身心之大孤独于此得以体现。世人皆已沉沉入睡四周逐渐悄无声息了,夜静更深时分,能听得清楚自己心脏跳动的声音;窗外,月色如水,如水的月色正好映衬着诗人如水的愁绪。在这个特定的场景,岳武穆之寂寞惆怅,内心的孤寂,抑郁的心境,被此情此景充分的表现出来。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多年的奋战结果弄到如今是这样不堪,中原故土已沦陷金人之手,想要回乡养老已是不可能的了,多么无奈的意绪!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此句引用《伯牙绝弦》(见《吕氏春秋》《列子》)(一些版本表示此句与“伯牙绝弦”无关), 表现其满腔的报国热诚无处申说,跟谁说,用琴弦来诉说,可琴弦已断,故无所对象能倾诉。
上阙寓情于景,写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的心情。
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收复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兴奋不已,然而却寒蛩鸣,惊回梦。
后三句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显得曲折委婉,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
下阙抒写收复失地受阻、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
前三句感叹岁月流逝,归乡无望。“阻归程”表面指山高水深,道路阻隔,难以归去,实际暗喻着对赵构、秦桧等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
后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全词表现了作者不满“和议”,反对投降,以及受掣肘时惆怅。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曾有一段时间,对古典诗词的评论,有人以情调的高昂与低沉分高下,于是认为,岳飞这首《小重山》情调低沉,不如他的《满江红》创意高。其实,对事物的评论,应当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情调高昂的作品固然好,但情调低沉也并非消极。
《满江红》创作背景,一说是绍兴四年秋,岳飞第一次北伐大获全胜,一说是岳家军进军到朱仙镇,胜利在望却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时所创。但都可以表现岳飞在军事正处于的得意之时。而《小重山》却是在入狱不久前,失去军权、无力回天的他有着悲愤抑郁苦闷而又无奈的情感,所以这首婉约的《小重山》与《满江红》诗风大不一样。
《灵溪词说》论岳飞词的绝句说:“将军佳作世争传,三十功名路八千。一种壮怀能蕴藉,诸君细读《小重山》”《灵溪词说》论岳飞词的绝句说:“将军佳作世争传,三十功名路八千。一种壮怀能蕴藉,诸君细读《小重山》”
折叠 -
绍兴六年(1136)至绍兴七年(1137)岳飞准备大举收复中原,北上灭金。但宋高宗赵构及朝内主和派对其大加干涉和阻挠,迫害主战派。多人被罢免和杀害,大好的抗金复国形势,有付诸东流的危险。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的。岳飞内心的极度郁闷,对投降派猖獗的极度愤慨,均写于词中。
-
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川汤阴(今属河南)人,出身农家。北宋末年,以敢战士应募入伍,任秉义郎。建炎中,为东京留守宗泽部下统制。泽死,从杜元南下。建炎四年(1130),率军收复建康,迁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绍兴间,与伪齐、金兵战,屡立战功。以镇压江西地区农民起义,得高余所奖「精忠岳飞」的锦旗。四年(1134),授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节度使。…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原文,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翻译,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赏析,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阅读答案,出自岳飞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5155.html
诗词类别
岳飞的诗词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