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知赵国寒
出自唐朝李贺的《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 秋至昭关后,当知赵国寒。系书随短羽,写恨破长笺。
病客眠清晓,疏桐坠绿鲜。城鸦啼粉堞,军吹压芦烟。
岸帻褰沙幌,枯塘卧折莲。木窗银迹画,石磴水痕钱。
旅酒侵愁肺,离歌绕懦弦。诗封两条泪,露折一枝兰。
莎老沙鸡泣,松干瓦兽残。觉骑燕地马,梦载楚溪船。
椒桂倾长席,鲈鲂斫玳筵。岂能忘旧路,江岛滞佳年。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离别忧伤的诗歌。作者在秋天到了昭关之后,意识到赵国已经开始变冷。他写下了自己的思绪和怀念之情,用短羽扎成书信,写下心中的不满和悲伤。 病弱的客人清晨醒来,看到疏落的桐树叶子掉了很多,城里的鸦啼声响起,军队吹着号角进入芦苇荡。作者坐在靠近河岸的房间里,把帽子放在门上,看着枯黄的池塘边上的莲花,心情更加沉重。 木窗上留下了银色的痕迹,石磴上也留下了水的痕迹。旅途中喝酒过度,使得他的肺部感到难过和愁苦,而且思乡之情缠绕在他的琵琶声中。 他写诗表达了对亲友、故乡、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思念,并流下了两行泪水,湿润了诗文。露水洒在兰花上,折断了一朵。 此时,他听到了沙鸡的叫声和松树上瓦兽的哀嚎。趁着夜色,他骑上马,离开这里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和归宿。 他感叹旧时光逝去,美好年华已不再;然而,他无法忘记自己曾经走过的那条路,也放不下那些在江湖中相遇和别离的情谊和情感。
- 背诵
-
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注释
诗状卧病凄苦,并梦与十四兄游也。 1: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张大,张彻也。见前注。十四兄,长吉族兄,时在和州。 2:秋至昭关后,当知赵国寒:昭关,在和州。《呉越春秋》云:"伍子胥奔呉,到昭关,关吏欲执之。" 赵国,潞州为赵地。…展开诗状卧病凄苦,并梦与十四兄游也。
1: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张大,张彻也。见前注。十四兄,长吉族兄,时在和州。
2:秋至昭关后,当知赵国寒:昭关,在和州。《呉越春秋》云:"伍子胥奔呉,到昭关,关吏欲执之。" 赵国,潞州为赵地。
3:繋书随短羽,写恨破长笺:系书,用苏武事。短羽,羽书也。破,终也。
4:城鸦啼粉堞,军吹压芦烟:粉堞,女墙也。
5:岸帻褰纱幌,枯塘卧折莲:岸帻,戴头巾而露额也。褰,开也。
6:木窗银迹画,石磴水痕钱:银迹画,以银沬彩画也。石磴,庭前台阶也。谢灵运诗:"石磴写红泉。"水痕钱,水边苔钱也。
7:旅酒侵愁肺,离歌绕懦弦:懦弦,犹柔弦也。陆机诗:"急弦无懦响。"
8:莎老沙鸡泣,松干瓦兽残:沙鸡,<<尔雅?释虫>>:"螒,天鸡。" 郭璞注:"小虫,黑身赤头,一名莎鸡,又曰樗鸡。"又名络纬, 俗称纺织娘也。 松,瓦松也。草本,生瓦缝中。瓦兽,屋上蚩尾狻猊之属。
9:觉骑燕地马,梦载楚溪船:
10:椒桂倾长席,鲈鲂斫玳筵:椒桂,楚地酒也。《楚辞》:"奠桂酒兮椒浆。"斫,割也。玳筵,曹子建赋:"瓜布象牙之席,香熏 玳瑁之筵。"
11:岂能忘旧路,江岛滞佳年:江岛,言和州也。
折叠 -
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离别忧伤的诗歌。作者在秋天到了昭关之后,意识到赵国已经开始变冷。他写下了自己的思绪和怀念之情,用短羽扎成…展开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离别忧伤的诗歌。作者在秋天到了昭关之后,意识到赵国已经开始变冷。他写下了自己的思绪和怀念之情,用短羽扎成书信,写下心中的不满和悲伤。 病弱的客人清晨醒来,看到疏落的桐树叶子掉了很多,城里的鸦啼声响起,军队吹着号角进入芦苇荡。作者坐在靠近河岸的房间里,把帽子放在门上,看着枯黄的池塘边上的莲花,心情更加沉重。 木窗上留下了银色的痕迹,石磴上也留下了水的痕迹。旅途中喝酒过度,使得他的肺部感到难过和愁苦,而且思乡之情缠绕在他的琵琶声中。 他写诗表达了对亲友、故乡、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思念,并流下了两行泪水,湿润了诗文。露水洒在兰花上,折断了一朵。 此时,他听到了沙鸡的叫声和松树上瓦兽的哀嚎。趁着夜色,他骑上马,离开这里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和归宿。 他感叹旧时光逝去,美好年华已不再;然而,他无法忘记自己曾经走过的那条路,也放不下那些在江湖中相遇和别离的情谊和情感。折叠 -
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昌谷(今河南省宜阳县)人。唐皇室远支。因父亲名晋肃,「晋」、「进」同音,不得参加进士科考试,堵塞了仕进之路,仅作过几年奉礼郎(管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务的从九品小官)。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很不满,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二十七岁就逝世了。李贺早年即工诗,很有才名,受知于韩愈、皇甫湜。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83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