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不流行

出自宋朝朱熹的《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
雪月两相映,水石互悲鸣。
不知岩上枯木,今夜若为情。
应见尘土胶扰,便道山间空旷,与么了平生。
与么平生了,□水不流行
熹起披衣,瞻碧汉,露华清。
寥寥千载,此事本分明。
若向乾坤识易,便信行藏无间,处处总圆成。
记取渊冰语,莫错定盘星。
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拼音解读
xuě yuè liǎng xiàng yìng
shuǐ shí bēi míng
zhī yán shàng
jīn ruò wéi qíng
yīng jiàn chén jiāo rǎo
biàn 便 dào shān jiān kōng kuàng
me le píng shēng
me píng shēng le
shuǐ liú háng
zhān hàn
huá qīng
liáo liáo qiān zǎi
shì běn fèn míng
ruò xiàng qián kūn shí
biàn 便 xìn háng cáng jiān
chù chù zǒng yuán chéng
yuān bīng
cuò dìng pán xī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绘了雪和月亮相映,水和石头互相哀鸣的情景。诗人并不知道在山岩上是否有干枯的树木,但此夜他若有情感,便会想象出来。这里暗示着人们常常通过自己的感受来判断事物的真实性质。 诗人认为尘土和胶扰是烦恼之源,而远离这些嘈杂的世俗,走进山间的空旷,是平生所求。然而他也意识到,这样的生活方式可能使人遗忘时间和历史,失去积极向上的动力。 最后,诗人建议我们要学会借助易经来理解宇宙万物的变化,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对于如何探索和发现这些道理,他提出了“处处总圆成”的观点,即无论是在哪里,都可以找到通往真理的道路。 最后一句话提到了渊冰(《易传》中的人名)的言论,告诫我们不要误判星象,因为它们是变化无常的,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雪和月亮相映,水和石头互相哀鸣的情景。诗人并不知道在山岩上是否有干枯的树木,但此夜他若有情感,便会想象出来。…展开
这首诗描绘了雪和月亮相映,水和石头互相哀鸣的情景。诗人并不知道在山岩上是否有干枯的树木,但此夜他若有情感,便会想象出来。这里暗示着人们常常通过自己的感受来判断事物的真实性质。 诗人认为尘土和胶扰是烦恼之源,而远离这些嘈杂的世俗,走进山间的空旷,是平生所求。然而他也意识到,这样的生活方式可能使人遗忘时间和历史,失去积极向上的动力。 最后,诗人建议我们要学会借助易经来理解宇宙万物的变化,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对于如何探索和发现这些道理,他提出了“处处总圆成”的观点,即无论是在哪里,都可以找到通往真理的道路。 最后一句话提到了渊冰(《易传》中的人名)的言论,告诫我们不要误判星象,因为它们是变化无常的,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折叠

作者介绍

朱熹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号晦翁,又号遁翁、沧州病叟,自称云谷老人。婺源(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福建)之考亭。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主泉州同安簿。淳熙五年(1178),除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历江西提刑,召除秘阁修撰、奉外祠。光宗朝,除知漳州。宁宗初,除焕章阁待制、侍讲,旋以本职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二年(…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778841.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