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怕踏长亭路
出自宋代魏了翁的《青玉案(次西叔兄送南叔兄赴钤干见寄韵)》- 中年怕踏长亭路。
便自有、离愁苦。
一自送君趋幕府。
惺忪莺舌,呢喃燕觜,那解春无语。
三年山月移朝暮。
独倚松风等闲度。
到得除书萦绊住。
却愁不似,当时皓月,长伴君来去。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一个中年人别离时的离愁别恨以及后续几年对旧情怀的追忆。 第一句“中年怕踏长亭路”,表达了中年人即将离开或分别时的惋惜和不舍,由于已经到了中年,他们深知时间过得很快,再次相遇可能就是几年之后。 第二句“便自有、离愁苦”,进一步描述了中年人别离时的伤感情绪。接下来一句“一自送君趋幕府”,说明中年人送别的对象是一位官员或高级军官。 第三句“惺忪莺舌,呢喃燕觜,那解春无语”,这里用动物的表现手法来形容春天的景象,但同时也隐含着作者对于时间与生命的感慨,因为时间会过去,而生命却不能倒流。 第四句“三年山月移朝暮”,描述了三年间时间如何流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第五句“独倚松风等闲度”,则表达了中年人孤独的心境,他独自一人站在树下随意地消磨时间。 第六句“到得除书萦绊住”,则叙述中年人的情感被旧情所牵绊,无法忘怀离别之情。 最后一句“却愁不似,当时皓月,长伴君来去”,再次表达了中年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和惋惜,他深深地怀念旧日里与这位官员或高级军官相处的场景,这种稳定而安逸的时光已成为过去。
- 背诵
-
青玉案(次西叔兄送南叔兄赴钤干见寄韵)诗意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一个中年人别离时的离愁别恨以及后续几年对旧情怀的追忆。 第一句“中年怕踏长亭路”,表达了中年人即将离开…展开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一个中年人别离时的离愁别恨以及后续几年对旧情怀的追忆。 第一句“中年怕踏长亭路”,表达了中年人即将离开或分别时的惋惜和不舍,由于已经到了中年,他们深知时间过得很快,再次相遇可能就是几年之后。 第二句“便自有、离愁苦”,进一步描述了中年人别离时的伤感情绪。接下来一句“一自送君趋幕府”,说明中年人送别的对象是一位官员或高级军官。 第三句“惺忪莺舌,呢喃燕觜,那解春无语”,这里用动物的表现手法来形容春天的景象,但同时也隐含着作者对于时间与生命的感慨,因为时间会过去,而生命却不能倒流。 第四句“三年山月移朝暮”,描述了三年间时间如何流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第五句“独倚松风等闲度”,则表达了中年人孤独的心境,他独自一人站在树下随意地消磨时间。 第六句“到得除书萦绊住”,则叙述中年人的情感被旧情所牵绊,无法忘怀离别之情。 最后一句“却愁不似,当时皓月,长伴君来去”,再次表达了中年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和惋惜,他深深地怀念旧日里与这位官员或高级军官相处的场景,这种稳定而安逸的时光已成为过去。折叠 -
魏了翁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718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