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爻阴耦生真汞

出自唐朝彭晓的《参同契明镜图诀诗二首
造化潜施迹莫穷,簇成真诀指蒙童。三篇秘列八环内,
万象门开一镜中。离女驾龙为木婿,坎男乘虎作金翁。
同人好道宜精究,究得长生路便通。
至道女夷妙且深,烧丹先认大还心。日爻阴耦生真汞
月卦阳奇产正金。女妊朱砂男孕雪,北藏荧惑丙含壬。
两端指的铅金祖,莫向诸般取次寻。
参同契明镜图诀诗二首拼音解读
zào huà qián shī qióng
chéng zhēn jué zhǐ méng tóng
sān piān liè huán nèi
wàn xiàng mén kāi jìng zhōng
jià lóng wéi 婿
kǎn nán chéng zuò jīn wēng
tóng rén hǎo dào jīng jiū
jiū zhǎng shēng biàn 便 tōng
zhì dào miào qiě shēn
shāo dān xiān rèn hái xīn
yáo yīn ǒu shēng zhēn gǒng
yuè guà yáng chǎn zhèng jīn
rèn zhū shā nán yùn xuě
běi cáng yíng huò bǐng hán rén
liǎng duān zhǐ de qiān jīn
xiàng zhū bān xú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是一首道家的奥义之诗,主要探讨了道家修炼的深层含义和方法。 首先,诗中提到“造化潜施迹莫穷”,意思是宇宙间的造化之力无穷无尽。而人类可以利用这种造化之力进行修炼,最终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接着,诗中提到“簇成真诀指蒙童”,意思是修炼者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秘密技巧和方法,以便在修炼过程中稳步前进。 然后,诗中提到“三篇秘列八环内,万象门开一镜中”,指出修炼者需要理解道家的三篇经典,并在其中找到对应的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万象门”,看到整个宇宙的真正面貌。 此外,诗中还提到了两位修炼者——离女和坎男。离女驾龙为木婿,坎男乘虎作金翁。他们都是道家中的重要人物,代表了不同的元素和方向。诗中也强调了同人好道宜精究,究得长生路便通。 最后,诗中提到“至道女夷妙且深,烧丹先认大还心。日爻阴耦生真汞,月卦阳奇产正金。女妊朱砂男孕雪,北藏荧惑丙含壬。两端指的铅金祖,莫向诸般取次寻。”这些文字描述了修炼者在长期修行后达到的境界和经验。他们领悟到了至道女夷的玄妙之处,并成功烧制出了丹药。同时,他们也能辨别出日、月、女、男等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星座对应的五行属性。最后,他们也理解了铅、金等物质的本质,并获得了长生不老的秘诀。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参同契明镜图诀诗二首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道家的奥义之诗,主要探讨了道家修炼的深层含义和方法。 首先,诗中提到“造化潜施迹莫穷”,意思是宇宙间的造化…展开
这首诗是一首道家的奥义之诗,主要探讨了道家修炼的深层含义和方法。 首先,诗中提到“造化潜施迹莫穷”,意思是宇宙间的造化之力无穷无尽。而人类可以利用这种造化之力进行修炼,最终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接着,诗中提到“簇成真诀指蒙童”,意思是修炼者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秘密技巧和方法,以便在修炼过程中稳步前进。 然后,诗中提到“三篇秘列八环内,万象门开一镜中”,指出修炼者需要理解道家的三篇经典,并在其中找到对应的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万象门”,看到整个宇宙的真正面貌。 此外,诗中还提到了两位修炼者——离女和坎男。离女驾龙为木婿,坎男乘虎作金翁。他们都是道家中的重要人物,代表了不同的元素和方向。诗中也强调了同人好道宜精究,究得长生路便通。 最后,诗中提到“至道女夷妙且深,烧丹先认大还心。日爻阴耦生真汞,月卦阳奇产正金。女妊朱砂男孕雪,北藏荧惑丙含壬。两端指的铅金祖,莫向诸般取次寻。”这些文字描述了修炼者在长期修行后达到的境界和经验。他们领悟到了至道女夷的玄妙之处,并成功烧制出了丹药。同时,他们也能辨别出日、月、女、男等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星座对应的五行属性。最后,他们也理解了铅、金等物质的本质,并获得了长生不老的秘诀。折叠

作者介绍

彭晓 彭晓 彭晓(?~954)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本姓程,字秀川,号真一子,西蜀永康人。少好修炼,与击竹子何五云善。五代后蜀时,明经登第,迁金堂令。据传遇异人得丹诀,修炼于县内飞鹤山,自称“昌利化(二十四治之一)飞鹤山真一子”。常以篆符为人治病,号铁扇符。能长啸,为鸾凤声。蜀主孟昶屡召,问以长生久视之道,晓曰:“以仁义治国,名如尧舜,万古不死,长生之道也。”昶善其言…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593166.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