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如山不敢安

出自唐朝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二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绝句四首·其二拼音解读
zuò liáng yún tuān
yīn jīng yuè shēng hán
qīng xiān yǒu jiāo lóng
zhú shí shān gǎn ā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原想筑个鱼梁忽然乌云盖住了急流,随后又惊讶四月的雨声如此凄寒。

青溪先有蛟(jiāo)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也许这青溪里面早有蛟龙居住,筑堤用的竹石虽堆积如山也不敢再去冒险。

参考资料:

1、 龚笃清.杜甫诗精选精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07
2、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09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14-315
参考资料:
1、 龚笃清.杜甫诗精选精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07
,
2、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09
,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14-315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鱼梁:筑堰拦水捕鱼的一种设施,用木桩、柴枝或编网等制成篱笆或栅栏,置于河流中。但因为这里的水势险恶(“青溪先有蛟龙窟”),所以有“竹石如山不敢安”之说。

青溪先有蛟(jiāo)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青溪:碧绿的溪水。

参考资料:

1、 龚笃清.杜甫诗精选精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07
2、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09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14-315
参考资料:
1、 龚笃清.杜甫诗精选精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07
,
2、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09
,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14-315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这首诗写浣花溪,状其水势浩大,借“欲作鱼梁”而抒情,非真“欲作鱼梁”也。因为“作鱼梁,须劈竹沉石,横截中流,以为聚鱼之区,因溪有蛟龙,时兴云雨,故公不敢冒险以取利”(《杜诗详注》卷十三引)。对此解说,浦起龙《读杜心解》认为“是为公所愚也”。他说“须知‘蛟龙’之想,只从‘云覆’‘雨寒’生出,值云雨而墩起文情也”是有道理的。但浦氏以为这首诗“为作鱼梁而赋,而自况不凡”,则未免有点牵强。其实,这首诗并非什么“自况”,只是流露出诗人对能否在浣花溪畔的草堂安居下去的担心情绪。这才是“不敢安”三字的真实含意。诗人觉得自己在草堂尽管心境淡泊,无所奢求,但仍难保不测。诗中谓溪下有蛟龙,时兴云雨,固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却也十分形象化,隐隐可以显示出诗人身居草堂而对成都局势的担心情状。这也正是诗人当时“三年奔走空皮骨”的心理状态。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4
2、 李炎.情于景的佳作——谈杜甫的《绝句四首》.湖南师专学报,1998,4:2-3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4
,
2、 李炎.情于景的佳作——谈杜甫的《绝句四首》.湖南师专学报,1998,04:2-3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绝句四首·其二诗意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面对自然力量的无助和恐惧。他渴望建造一座鱼梁,让水流变得平静,但四月的寒雨却让他感到惊恐。在他准备动手之…展开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面对自然力量的无助和恐惧。他渴望建造一座鱼梁,让水流变得平静,但四月的寒雨却让他感到惊恐。在他准备动手之前,他看到了一个黑暗的洞穴,里面居住着蛟龙,竹子和石头也不能安全地存在。诗人通过这些象征意象,表达了自然界的威力和人类力量的微不足道。折叠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5528599.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