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沉清洌水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哀范君三章·其二
海草国门碧,多年老异乡。
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
故里寒云恶,炎天凛夜长。
独沉清洌水,能否涤愁肠?
哀范君三章·其二拼音解读
hǎi cǎo guó mén
duō nián lǎo xiāng
fāng xué
táo ǒu dēng chǎng
hán yún è
yán tiān lǐn zhǎng
chén qīng liè shuǐ
néng fǒu chóu chá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海草国门碧,多年老异乡。
祖国海滨的春草绿了又绿,你却长年流落飘泊在异邦。

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
狡猾的狐狸清王朝皇帝刚刚下台,骗人的桃偶军阀又上了场。

故里寒云恶,炎天凛(lǐn)夜长。
在那寒云翻滚,气候险恶的故乡,就连热天也得打冷颤,夏夜也难挨到天亮。

独沉清洌(liè)水,能否涤(dí)愁肠?
你终于独自投入了冷冽的江水,请问能否洗尽你深沉的忧愁和悲伤?

参考资料:

1、 吴传玖.鲁迅诗译读:昆仑出版社,2005年:33-38页
参考资料:
1、 吴传玖.鲁迅诗译读:昆仑出版社,2005年:33-38页

海草国门碧,多年老异乡。
海草国门碧:这里是说范留学日本多年。老异乡:指久住日本。

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
狐狸:指清朝皇帝和官僚。方去穴:刚离开巢穴,就是说清朝的统治刚被推翻。桃偶:用桃木做的木偶,这里指辛亥革命后上台的官僚。

故里寒云恶,炎天凛(lǐn)夜长。
故里:故乡,指绍兴。寒云恶:比喻局势很坏。炎天:夏天。凛:寒冷。

独沉清洌(liè)水,能否涤(dí)愁肠?
独沉:有主动投水的意思。作者猜测范爱农是自杀的,所以这样说。清洌:清澈而寒冷。洌,清澄。涤:洗。

参考资料:

1、 吴传玖.鲁迅诗译读:昆仑出版社,2005年:33-38页
参考资料:
1、 吴传玖.鲁迅诗译读:昆仑出版社,2005年:33-38页

海草国门碧,多年老异乡。
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
故里寒云恶,炎天凛夜长。
独沉清洌水,能否涤愁肠?

  惊叹了好友之死对自己的震撼之后,第二章进一步揭示造成范爱农死因的社会原因并对其自裁方式发出疑问。先从留学异国写起。“海草国门碧,多年老异乡”,一下引到当年他们在日本留学的情景。为了追求新的知识、思想,寻求救国途径,他们孜孜不倦,意气风发,“海草三绿,不归国门”。回到祖国后,辛亥革命的爆发和绍兴的光复,点燃了他们许多希望。但是,恶势力对革命政权的掌握以及“换汤不换药”的轮番执政,给满腔热血的知识分子以沉重打击。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范爱农悲剧的社会根源。鲁迅以深刻的眼光,看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并把它和范爱农的死联系到一起,增强了全篇的社会意义,提高了范爱农自杀的社会价值。“故里”句将镜头回落绍兴,从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抒发了对故乡险恶环境、污浊空气、人世冷酷的愤郁。作者禁不住问自己也问死者:在这样一个悲哀的时代,以死抗争,能否涤荡愁肠,能否成为有益的牺牲,此章从与范爱农在日本共同斗争的精神写到独沉江堤的凄冷沉沦,从辛亥革命前的对社会极高的期望到革命后木偶般登场的政治局面,短短八句,概括了范爱农的一生,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参考资料:

1、 孙志军.鲁迅诗歌全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7年:4-42页
参考资料:
1、 孙志军.鲁迅诗歌全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40-42页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哀范君三章·其二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异乡的人在海草国门旁边生活多年的景象。狐狸已经离开了它的穴居,而桃花却在登场。故乡的天气寒冷阴沉,夏天的…展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异乡的人在海草国门旁边生活多年的景象。狐狸已经离开了它的穴居,而桃花却在登场。故乡的天气寒冷阴沉,夏天的夜晚也很漫长。诗人孤独地沉浸在清澈的水中,不知道它是否能够帮助他洗涤心中的忧伤。整首诗渲染出一种深情厚意、忧郁哀伤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和无奈。折叠

作者介绍

鲁迅 鲁迅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弃医习文。1906年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5527818.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