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眚作光相
出自唐朝王质的《圣灯偈》- 是灯非草爇,亦非以膏滋。又非似瓶贮,亦非似盘擎。
自灵府踊出,眼界现光辉。随高下岩谷,以至杳霭外。
然祈近眉睫,倏出寻丈间。亦有本无睹,启发悲悔心。
发心不须臾,所见亦如是。暂发俄即退,终亦不可得。
二人或并处,所见各一境。以至五六辈,亦复五六种。
人心如人面,是灯亦如之。譬如有目人,皆见当空月。
目有昏明异,月亦分昏明。或有目眚者,随眚作光相。
不幸无目者,元未尝有月。大智慧光明,遍满河沙界。
何独不见灯,亦复不见我。何独不见我,总不知所见。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述了一种神秘的体验,似乎是在探索灵性的世界。诗中所述的“灯”不是真正的灯,而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它无法用蜡烛或油来点燃,也不能被装在瓶子或盘子里。相反,这种“灯”是从灵魂之府中跳出来的,具有奇异的光彩和能量。只要心怀敬畏和虔诚,就可能看到它。 这首诗还强调了个人感知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看起来可能完全不同。即使两个人处于同一个环境中,他们所看到的景象也可能截然不同。这种主观性的存在让人们很难达成共识,也增加了解释和理解世界的复杂性。 最后,这首诗似乎在暗示一个更深刻的思想:在我们所见的世界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更大的真相。这些真相可能是我们无法直接感知、理解或甚至意识到的。但如果我们保持警觉和开放的心态,我们就可能会发现它们,并逐渐接近更高层次的智慧。
- 背诵
-
圣灯偈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种神秘的体验,似乎是在探索灵性的世界。诗中所述的“灯”不是真正的灯,而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它无法用蜡烛或油…展开这首诗描述了一种神秘的体验,似乎是在探索灵性的世界。诗中所述的“灯”不是真正的灯,而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它无法用蜡烛或油来点燃,也不能被装在瓶子或盘子里。相反,这种“灯”是从灵魂之府中跳出来的,具有奇异的光彩和能量。只要心怀敬畏和虔诚,就可能看到它。 这首诗还强调了个人感知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看起来可能完全不同。即使两个人处于同一个环境中,他们所看到的景象也可能截然不同。这种主观性的存在让人们很难达成共识,也增加了解释和理解世界的复杂性。 最后,这首诗似乎在暗示一个更深刻的思想:在我们所见的世界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更大的真相。这些真相可能是我们无法直接感知、理解或甚至意识到的。但如果我们保持警觉和开放的心态,我们就可能会发现它们,并逐渐接近更高层次的智慧。折叠 -
王质
王质(769年—836年),字华卿,太原祁人,王潜第五子。清廉方雅,为政有声。虽权臣待之厚,而行己有素,不涉朋比之议。在宣城辟崔珦、刘濩、裴夷直、赵丱为从事,皆一代名流。视其所与,人士重之。…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5384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