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又上广陵船

出自近现代王国维的《浣溪沙·昨夜新看北固山
昨夜新看北固山,今朝又上广陵船。金焦在眼苦难攀。
猛雨自随汀雁落,湿云常与暮鸦寒。人天相对作愁颜。
浣溪沙·昨夜新看北固山拼音解读
zuó xīn kàn běi shān
jīn cháo yòu shàng guǎng 广 líng chuán
jīn jiāo zài yǎn nán pān
měng suí tīng yàn luò
shī 湿 yún cháng hán
rén tiān xiàng duì zuò chóu yá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昨夜新看北固山,今朝又上广陵船。金焦在眼苦难攀(pān)
昨夜才游览了壮丽的北固山,今朝又登上了去扬州的客船。最遗憾的是,金山、焦山入望不远也无法攀登。

猛雨自随汀(tīng)雁落,湿云常与暮鸦寒。人天相对作愁颜。
一阵暴雨随着沙汀上的雁行降落,浓湿的云层下暮鸦归飞,更觉荒寒。人和天,无言相对,彼此都充满着愁绪。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126
2、 程观林.万里西风: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55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126
,
2、 程观林.万里西风: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55

昨夜新看北固山,今朝又上广陵船。金焦在眼苦难攀(pān)
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北固山:在江苏镇江市东北江滨。广陵:扬州的别名。金焦:金山和焦山。金山在镇江西北。

猛雨自随汀(tīng)雁落,湿云常与暮鸦寒。人天相对作愁颜。
汀雁:雁常栖息于沙汀中,故云。湿云:温度很大的云。人天:人与天。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126
2、 程观林.万里西风: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55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126
,
2、 程观林.万里西风: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55
昨夜新看北固山,今朝又上广陵船。金焦在眼苦难攀。
猛雨自随汀雁落,湿云常与暮鸦寒。人天相对作愁颜。

  “昨夜新看北固山,今朝又上广陵船。金焦在眼苦难攀”,三句接连写出了四个地名,而且都是旅游胜地,初看给人一种游玩山水的感觉,细看却并非如此。首先到了京口北固山却只能“看山”而不能登山,这是一层遗憾。其次,纵然看山未能在白天而是晚上,这又是一种遗憾。而离开镇江的时候,有名的金山和焦山就近在眼前,却无缘享受登山之乐,这是第三层遗憾。这三句,完全是叙事的“赋”笔却又非单纯叙事。

  “猛雨自随汀雁落,湿云常与暮鸦寒”,是在船中所闻所见。这两句看似单纯写景,其实是情景交融,浸透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因为雁与鸦都是大自然中的生命,都有求生的需求,看着它们遭受大自然风雨的打击。就使作者联想到人在谋生的奔波劳苦所受的打击。

  “人天相对作愁颜”仍是写实:羁旅悲哀是人的愁颜,阴雨打开是天的悉颜。但在写实的同时,这种人天相对而愁的情景又给读者以更多的联想。

  这实在是一种对人生很悲观的态度,而这首词就流露出作者的这种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6:126
2、 吴蓓.王国维人间词阅读分析——清词代表性文本阅读之二:浙江大学出版社,29:41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126
,
2、 吴蓓.王国维人间词阅读分析——清词代表性文本阅读之二: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41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浣溪沙·昨夜新看北固山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表达了诗人的心境和感受。他在昨夜去看北固山,今天又乘船到广陵,但是金焦在他眼中仍然高不可攀,给他带来了苦恼。同时…展开
这首诗是表达了诗人的心境和感受。他在昨夜去看北固山,今天又乘船到广陵,但是金焦在他眼中仍然高不可攀,给他带来了苦恼。同时,雨水淋湿着汀上的雁鸟,云雾常与暮鸦相伴,让人感到寒冷和忧愁。整首诗透露出一种无奈和焦虑,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折叠

作者介绍

王国维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901年秋赴日留学。不久,以病归,相继在南通师范学堂及江苏师范学堂任教,并编译《农学报》与《教育世界》杂志。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次年,经罗举荐任学部总务司行走。这期间,他对哲学、文学有浓挚的兴趣,醉心于叔本华、康德等人的哲学,又潜心词曲,作有《人间词话》传世。辛亥革命后…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5225717.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