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曾飞絮谢家庭

出自唐朝李山甫的《柳十首
灞岸江头腊雪消,东风偷软入纤条。
春来不忍登楼望,万架金丝著地娇。
春尽风霜得到春,一条条是逐年新。
寻常送别无馀事,争忍攀将过与人。
长恨阳和也世情,把香和艳与红英。
家家只是栽桃李,独自无根到处生。
只为遮楼又拂桥,被人摧折好枝条。
假饶张绪如今在,须把风流暗里销。
弱带低垂可自由,傍他门户倚他楼。
金风不解相抬举,露压烟欺直到秋。
终日堂前学画眉,几人曾道胜花枝。
试看三月春残后,门外青阴是阿谁。
也曾飞絮谢家庭,从此风流别有名。
不是向人无用处,一枝愁杀别离情。
从来只是爱花人,杨柳何曾占得春。
多向客亭门外立,与他迎送往来尘。
强扶柔态酒难醒,殢著春风别有情。
公子王孙且相伴,与君俱得几时荣。
无赖秋风斗觉寒,万条烟草一时干。
游人若要春消息,直向江头腊后看。
柳十首拼音解读
àn jiāng tóu xuě xiāo
dōng fēng tōu ruǎn xiān tiáo
chūn lái rěn dēng lóu wàng
wàn jià jīn zhe jiāo
chūn jìn fēng shuāng dào chūn
tiáo tiáo shì zhú nián xīn
xún cháng sòng bié shì
zhēng rěn pān jiāng guò rén
zhǎng hèn yáng shì qíng
xiāng yàn hóng yīng
jiā jiā zhī shì zāi táo
gēn dào chù shēng
zhī wéi zhē lóu yòu qiáo
bèi rén cuī shé hǎo zhī tiáo
jiǎ ráo zhāng jīn zài
fēng liú àn xiāo
ruò dài chuí yóu
bàng mén lóu
jīn fēng jiě xiàng tái
yān zhí dào qiū
zhōng táng qián xué huà méi
rén céng dào shèng huā zhī
shì kàn sān yuè chūn cán hòu
mén wài qīng yīn shì ā shuí
céng fēi xiè jiā tíng
cóng fēng liú bié yǒu míng
shì xiàng rén yòng chù
zhī chóu shā bié qíng
cóng lái zhī shì ài huā rén
yáng liǔ céng zhàn chūn
duō xiàng tíng mén wài
yíng sòng wǎng lái chén
qiáng róu tài jiǔ nán xǐng
zhe chūn fēng bié yǒu qíng
gōng wáng sūn qiě xiàng bàn
jūn shí róng
lài qiū fēng dòu jiào hán
wàn tiáo yān cǎo shí gàn
yóu rén ruò yào chūn xiāo
zhí xiàng jiāng tóu hòu kà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江头赏花的场景和感受。腊雪已经消去,春风吹软了嫩枝,金丝柳已经长满了整个春天和秋天,让人不忍心登高楼望远。然而,由于世态炎凉和时光无情,即使那些美丽的枝条在柔软的春风中舞动,也很难逃脱被摧折的命运。作者表示,只有爱花之人才能理解花的美和哀愁,而杨柳却无法享受春天。最后,作者建议想要寻找春天的游客直接到灞岸江边等待,当腊月结束时直到春天来临就可以看到。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柳十首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江头赏花的场景和感受。腊雪已经消去,春风吹软了嫩枝,金丝柳已经长满了整个春天和秋天,让人不忍心登高楼望…展开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江头赏花的场景和感受。腊雪已经消去,春风吹软了嫩枝,金丝柳已经长满了整个春天和秋天,让人不忍心登高楼望远。然而,由于世态炎凉和时光无情,即使那些美丽的枝条在柔软的春风中舞动,也很难逃脱被摧折的命运。作者表示,只有爱花之人才能理解花的美和哀愁,而杨柳却无法享受春天。最后,作者建议想要寻找春天的游客直接到灞岸江边等待,当腊月结束时直到春天来临就可以看到。折叠

作者介绍

李山甫 李山甫   李山甫,唐朝。咸通中累举不第,依魏博幕府为从事。尝逮事乐彦祯、罗弘信父子,文笔雄健,名著一方。诗一卷。…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514430.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