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笙不吹双凤凰

出自元朝杨维桢的《刘节妇
大江东流接混茫,金山焦山郁相望。
铁瓮长城北枕江,中有三槐节妇堂,壁立万仞之高冈。
自别母氏归刘郎,中朝琼树摧秋霜。
玉琴不奏双鸳鸯,玉笙不吹双凤凰
络纬夜啼月上房,烛光照泪垂汪汪。
纺绩给朝莫,群雏忽成行。
生处同室居,死期同其藏。
新阡种松三尺强,黛色已见参天长。
流脂入地成琥珀,终夜吐焰如丹光。
扬雄与冯道,不异燕赵倡,食君之禄而弗与国同存亡。
呜呼,节妇之德不可量。
节妇之发白于雪,节妇之心化为铁。
我歌为继柏舟诗,门户他年耀旌节。
刘节妇拼音解读
jiāng dōng liú jiē hún máng
jīn shān jiāo shān xiàng wàng
tiě wèng zhǎng chéng běi zhěn jiāng
zhōng yǒu sān huái jiē táng
wàn rèn zhī gāo gāng
bié shì guī liú láng
zhōng cháo qióng shù cuī qiū shuāng
qín zòu shuāng yuān yāng
shēng chuī shuāng fèng huáng
luò wěi yuè shàng fáng
zhú guāng zhào lèi chuí wāng wāng
fǎng gěi cháo
qún chú chéng háng
shēng chù tóng shì
tóng cáng
xīn qiān zhǒng sōng sān chǐ qiáng
dài jiàn cān tiān zhǎng
liú zhī chéng
zhōng yàn dān guāng
yáng xióng féng dào
yàn zhào chàng
shí jūn zhī ér guó tóng cún wáng
jiē zhī liàng
jiē zhī bái xuě
jiē zhī xīn huà wéi tiě
wéi bǎi zhōu shī
mén nián yào 耀 jīng jiē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女子的故事。她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但是为了嫁给心爱的人刘郎而离开了母亲和家乡。她受到了许多不幸的遭遇,包括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和丈夫被杀害。尽管如此,她仍然保持着高尚的品德和强大的意志力,最终成为一位节妇。 这位节妇的美德和坚韧精神在诗中得到了赞扬。她的房间里有三棵槐树,壁立万仞之高冈,象征着她的高尚品格和内心的坚定。即使在丈夫死后,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而是继续过着贞洁的生活。诗人用“纺绩”和“群雏”来形容她勤劳和善良的本性。 诗人还描述了她的身体变化,特别是她的头发变白,心变成铁。这表明她经历的磨难和艰辛,并展现了她强大的意志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诗人最后呼吁读者记住这位节妇的美德和坚韧精神,并赞扬她的高尚品格。他希望自己的诗歌能够传唱下去,成为后人称颂的对象。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刘节妇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女子的故事。她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但是为了嫁给心爱的人刘郎而离开了母亲和家乡。她受到了许多不幸的遭遇,包…展开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女子的故事。她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但是为了嫁给心爱的人刘郎而离开了母亲和家乡。她受到了许多不幸的遭遇,包括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和丈夫被杀害。尽管如此,她仍然保持着高尚的品德和强大的意志力,最终成为一位节妇。 这位节妇的美德和坚韧精神在诗中得到了赞扬。她的房间里有三棵槐树,壁立万仞之高冈,象征着她的高尚品格和内心的坚定。即使在丈夫死后,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而是继续过着贞洁的生活。诗人用“纺绩”和“群雏”来形容她勤劳和善良的本性。 诗人还描述了她的身体变化,特别是她的头发变白,心变成铁。这表明她经历的磨难和艰辛,并展现了她强大的意志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诗人最后呼吁读者记住这位节妇的美德和坚韧精神,并赞扬她的高尚品格。他希望自己的诗歌能够传唱下去,成为后人称颂的对象。折叠

作者介绍

杨维桢 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4799417.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