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杖升莲座
出自明朝黎民表的《象教精舍》- 三昧神僧火,烧残有坏身。浮生同瞥电,世界一微尘。
幻作元非有,归空亦未真。益豪谁见相,减胛为留神。
震旦符初志,匡庐感宿因。缄縢传大令,膜拜走王人。
鸠杖升莲座,田衣称氎巾。一时多妙说,舍筏怅迷津。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是一首佛经的梵文唱诵译成的汉语诗,充满了禅宗哲学和佛教的思想。下面是我对每个句子的解析: 三昧神僧火,烧残有坏身。浮生同瞥电,世界一微尘。 这段描述一个禅修者在进行三昧修行时,将自己内心的杂念和执着点燃,焚烧掉所有的负面情绪,以达到净化身心的目的。同时也意味着,人类生命只是短暂的一闪即逝,与整个宇宙相比,微不足道。 幻作元非有,归空亦未真。益豪谁见相,减胛为留神。 这段说的是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和存在都是虚妄幻象,没有真正的实体存在。就连归于空灵的境界也不能算是真的。只有通过深入的禅修可以洞察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震旦符初志,匡庐感宿因。缄縢传大令,膜拜走王人。 这段讲述的是佛教传统中的五世祖师的故事,震旦符是五世祖师的名字,他在禅修中顿悟了真理。匡庐则是他的弟子,也是他的传人,他通过感应到五世祖师的境界和灵魂,从而完成自己的领悟。最后一句提到“膜拜走王人”,指的是虔诚地向佛祖叩拜。 鸠杖升莲座,田衣称氎巾。一时多妙说,舍筏怅迷津。 这段引出了一个禅宗公案——“舍筏求法”,讲述了一个人用筏子渡河去向一个禅师请教禅宗真理的故事。其中鸠杖和田衣都是禅宗僧侣的服饰,在禅修中使用。最后一句话说的是,禅修者仍然面对着生命的沉浮和难题,需要继续深入修行来寻求解决办法。
- 背诵
-
象教精舍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佛经的梵文唱诵译成的汉语诗,充满了禅宗哲学和佛教的思想。下面是我对每个句子的解析: 三昧神僧火,烧残有坏身…展开这首诗是一首佛经的梵文唱诵译成的汉语诗,充满了禅宗哲学和佛教的思想。下面是我对每个句子的解析: 三昧神僧火,烧残有坏身。浮生同瞥电,世界一微尘。 这段描述一个禅修者在进行三昧修行时,将自己内心的杂念和执着点燃,焚烧掉所有的负面情绪,以达到净化身心的目的。同时也意味着,人类生命只是短暂的一闪即逝,与整个宇宙相比,微不足道。 幻作元非有,归空亦未真。益豪谁见相,减胛为留神。 这段说的是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和存在都是虚妄幻象,没有真正的实体存在。就连归于空灵的境界也不能算是真的。只有通过深入的禅修可以洞察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震旦符初志,匡庐感宿因。缄縢传大令,膜拜走王人。 这段讲述的是佛教传统中的五世祖师的故事,震旦符是五世祖师的名字,他在禅修中顿悟了真理。匡庐则是他的弟子,也是他的传人,他通过感应到五世祖师的境界和灵魂,从而完成自己的领悟。最后一句提到“膜拜走王人”,指的是虔诚地向佛祖叩拜。 鸠杖升莲座,田衣称氎巾。一时多妙说,舍筏怅迷津。 这段引出了一个禅宗公案——“舍筏求法”,讲述了一个人用筏子渡河去向一个禅师请教禅宗真理的故事。其中鸠杖和田衣都是禅宗僧侣的服饰,在禅修中使用。最后一句话说的是,禅修者仍然面对着生命的沉浮和难题,需要继续深入修行来寻求解决办法。折叠 -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4746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