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情痴非在色
出自明朝张萱的《又吊朝云墓用陆岱瞻明府韵》- 君不闻死同穴兮室异谷,温柔乡即迷香窟。浮花浪蕊何烨烨,安得馀香长不灭。
前身曾遇楚襄王,阳台一别无消息。嗟尔芳魂虽侍妾,得侍东坡情自别。
生西湖兮方待年,来惠西湖兮遽永诀。栖禅寺即六和塔,何必首丘寻故宅。
始信红颜真薄命,信根净业皆前定。欢乐由他总是空,六如不用重相订。
登幕沾泥同一律,东坡情痴非在色。三三桥畔日飞花,为衬芳魂戏綵霞。
莺啼燕语春常在,休将日影问寒鸦。西湖新主谪仙人,种得桃花万树新。
鸣琴多暇喜凭吊,綵毫独与坡公赓。寻芳觅句日霏玉,一见西园眼又青。
胡为乎,一见西园眼又青。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是南宋文学家苏轼在忆及逝去的朋友、西湖之旅以及自身生命的短暂时光而写下的。诗中表达了对逝去之人的思念、对东坡情怀的赞美、对生命的感慨以及对西湖美景的称颂。 首先,第一句“君不闻死同穴兮室异谷,温柔乡即迷香窟”表明死后人们归于同一个墓穴,但所处环境却各有不同,抒发了对逝去之人的思念和对死亡的感慨。接下来,苏轼提到他曾与当时的楚襄王相遇,但后来却失去了联系,表现出对逝去友情的惋惜和伤感。 其次,苏轼提到自己曾经在西湖居住过,但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此刻回首往事,依然怀念着那里的美景和过往时光。他认为虽然曾经离开此地,但并不需要魂牵梦萦地寻找过去,只要怀揣着对过去的回忆,就可以心满意足地去面对未来。 最后,苏轼提到人生中的欢乐和痛苦都是短暂的,而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与淡泊。他借用佛家思想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即“六如”,指的是眼见、耳闻、嗅觉、味觉、身触和意识,认为这些都是虚幻的,只有超脱于六如之外才能真正领悟生命的价值所在。最后一句“胡为乎,一见西园眼又青”,则是苏轼对于自己已经年老的状态的自我安慰,希望通过回忆过往的美好,让自己的心境重新变得年轻。
- 背诵
-
又吊朝云墓用陆岱瞻明府韵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文学家苏轼在忆及逝去的朋友、西湖之旅以及自身生命的短暂时光而写下的。诗中表达了对逝去之人的思念、对东坡情怀的…展开这首诗是南宋文学家苏轼在忆及逝去的朋友、西湖之旅以及自身生命的短暂时光而写下的。诗中表达了对逝去之人的思念、对东坡情怀的赞美、对生命的感慨以及对西湖美景的称颂。 首先,第一句“君不闻死同穴兮室异谷,温柔乡即迷香窟”表明死后人们归于同一个墓穴,但所处环境却各有不同,抒发了对逝去之人的思念和对死亡的感慨。接下来,苏轼提到他曾与当时的楚襄王相遇,但后来却失去了联系,表现出对逝去友情的惋惜和伤感。 其次,苏轼提到自己曾经在西湖居住过,但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此刻回首往事,依然怀念着那里的美景和过往时光。他认为虽然曾经离开此地,但并不需要魂牵梦萦地寻找过去,只要怀揣着对过去的回忆,就可以心满意足地去面对未来。 最后,苏轼提到人生中的欢乐和痛苦都是短暂的,而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与淡泊。他借用佛家思想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即“六如”,指的是眼见、耳闻、嗅觉、味觉、身触和意识,认为这些都是虚幻的,只有超脱于六如之外才能真正领悟生命的价值所在。最后一句“胡为乎,一见西园眼又青”,则是苏轼对于自己已经年老的状态的自我安慰,希望通过回忆过往的美好,让自己的心境重新变得年轻。折叠 -
张萱
(1459—1527)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德晖,号颐拙。弘治十五年进士。官至湖广布政司参议,主粮储。立法禁处侵尅等积弊,忤巡抚意,遂引疾致仕。…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4690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