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悔用庞萌

出自唐朝李商隐的《有感二首(乙卯年有感丙辰年诗成二诗纪甘露之变)
九服归元化,三灵叶睿图。
如何本初辈,自取屈牦诛。

有甚当车泣,因劳下殿趋。
何成奏云物,直是灭萑苻。

证逮符书密,辞连性命俱。
竟缘尊汉相,不早辨胡雏。

鬼箓分朝部,军烽照上都。
敢云堪恸哭,未免怨洪炉。

丹陛犹敷奏,彤庭欻战争。
临危对卢植,始悔用庞萌

御仗收前殿,兵徒剧背城。
苍黄五色棒,掩遏一阳生。

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
素心虽未易,此举太无名。

谁瞑衔冤目,宁吞欲绝声。
近闻开寿宴,不废用咸英。
有感二首(乙卯年有感丙辰年诗成二诗纪甘露之变)拼音解读
jiǔ guī yuán huà
sān líng ruì
běn chū bèi
máo zhū
yǒu shèn dāng chē
yīn láo xià diàn 殿
chéng zòu yún
zhí shì miè huán
zhèng dǎi shū
lián xìng mìng
jìng yuán zūn hàn xiàng
zǎo biàn chú
guǐ fèn cháo
jūn fēng zhào shàng dōu
gǎn yún kān tòng
wèi miǎn yuàn hóng
dān yóu zòu
tóng tíng zhàn zhēng
lín wēi duì zhí
shǐ huǐ yòng páng méng
zhàng shōu qián diàn 殿
bīng bèi chéng
cāng huáng bàng
yǎn è yáng shēng
yǒu qīng jūn
jīn fēi lǎo chéng
xīn suī wèi
tài míng
shuí míng xián yuān
níng tūn jué shēng
jìn wén kāi shòu 寿 yàn
fèi yòng xián yī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此诗作者为明代文学家唐寅。整首诗描写了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主要表达了对权力斗争、忠诚、纯洁等问题的看法。 第一、二两句讲述了“九服归元化”和“三灵叶睿图”,这是古代汉族祭祀天地的仪式,表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推崇。但紧接着,“如何本初辈,自取屈牦诛”,则表达了作者对那些不顾忠诚、不择手段追求权力的官员们的不满和愤慨。 第三、四两句提到了“证逮符书密”,指的是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在谋反时被抓获,并因资产阶级思想而被枭首。但是,令作者感到遗憾的是,汉朝的当权者并未能早日认清胡雏等人的真面目,从而导致了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 接下来几句描写了军队的战事和战争的残酷性,强调了战争造成的悲剧和人民所承受的苦难。最后,作者提到了“开寿宴”和“咸英”,这是指明朝的一些重要人物,表达了作者对那些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忠于职守的官员们的支持和赞扬。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有感二首(乙卯年有感丙辰年诗成二诗纪甘露之变)诗意赏析

此诗作者为明代文学家唐寅。整首诗描写了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主要表达了对权力斗争、忠诚、纯洁等问题的看法。 第一、二…展开
此诗作者为明代文学家唐寅。整首诗描写了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主要表达了对权力斗争、忠诚、纯洁等问题的看法。 第一、二两句讲述了“九服归元化”和“三灵叶睿图”,这是古代汉族祭祀天地的仪式,表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推崇。但紧接着,“如何本初辈,自取屈牦诛”,则表达了作者对那些不顾忠诚、不择手段追求权力的官员们的不满和愤慨。 第三、四两句提到了“证逮符书密”,指的是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在谋反时被抓获,并因资产阶级思想而被枭首。但是,令作者感到遗憾的是,汉朝的当权者并未能早日认清胡雏等人的真面目,从而导致了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 接下来几句描写了军队的战事和战争的残酷性,强调了战争造成的悲剧和人民所承受的苦难。最后,作者提到了“开寿宴”和“咸英”,这是指明朝的一些重要人物,表达了作者对那些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忠于职守的官员们的支持和赞扬。折叠

作者介绍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出身于没落的小官僚家庭。十七岁时就受到牛僧孺党令孤楚的赏识,被任为幕府巡官。二十五岁时,受到令孤楚的儿子令孤绹的赞誉,中进士。次年受到李德裕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的宠爱,任为书记,并娶他女儿为妻。唐朝中叶后期,朝政腐败,宦官弄权,朋党斗争十分激烈。李商隐和牛李两派的人都有交往,但不因某一方得势而…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468869.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