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作洞閜观
出自明朝李之世的《游通天岩》- 团团俯众岫,岩峦夐茜峭。凿磴曲盘空,沿溪共缭绕。
阴壁炫霞光,残林间疏照。始入洞如迷,屡穷胜未了。
居然一壑尊,俯揽众岫小。潦倒石疑崩,撑云复夭矫。
一岭千重岩,千岩千佛绕。随相露庄严,因势藏窈窕。
初作洞閜观,转疑入冥窅。箭括微通天,攀扪出象表。
如来丈六躯,蹲立云峰渺。天龙周拥护,狮象莽奔跳。
遐哉开辟初,洵矣良工妙。苍崖题字遍,阅人知多少。
云盖石层层,倒卓莲花袅。孤高难久立,注视营魂掉。
搴萝才一憩,循径出松杪。石龛闻钟声,馀响咽虚窍。
阳光渐匿景,阴飔来悄悄。清境恋遐搜,疲力阻延眺。
暂与山灵辞,后期还杳杳。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山洞的景观和环境。它描绘了岩石峭壁、弯曲的小道、沿溪而上的缭绕路径,以及在洞穴内探索的旅程。 诗人借景写情,将这个壮丽而神秘的地方作为心灵追求的象征。他们通过攀爬和探险,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奇妙之处。在洞穴里,诗人看到了佛像和其他神灵形象,感受到了深深的宗教情怀。 诗歌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伟大的自然壮景面前,人类的存在变得非常渺小。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但又暗示着生命的短暂和虚幻。最后,诗人告别了这个景色,并表示将来还会回来探险。
- 背诵
-
游通天岩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山洞的景观和环境。它描绘了岩石峭壁、弯曲的小道、沿溪而上的缭绕路径,以及在洞穴内探索的旅程。 诗人借景…展开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山洞的景观和环境。它描绘了岩石峭壁、弯曲的小道、沿溪而上的缭绕路径,以及在洞穴内探索的旅程。 诗人借景写情,将这个壮丽而神秘的地方作为心灵追求的象征。他们通过攀爬和探险,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奇妙之处。在洞穴里,诗人看到了佛像和其他神灵形象,感受到了深深的宗教情怀。 诗歌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伟大的自然壮景面前,人类的存在变得非常渺小。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但又暗示着生命的短暂和虚幻。最后,诗人告别了这个景色,并表示将来还会回来探险。折叠 -
李之世
李之世,字长度,号鹤汀。新会东亭人。以麟子。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举人。晚年始就琼山教谕,迁池州府推官。未几移疾罢归。著作极多,有《圭山副藏》、《剩山水房漫稿》、及《北游》、《南归》、《雪航》、《家园》、《泡庵》、《朱崖》、《息庵》、《水竹洞》、《不住庵》诸集。…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4531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