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置贝叶书
出自明朝顾璘的《宁海寺访达公不遇》- 禅龛寄林杪,信是高僧居。蒲团间陶钵,不置贝叶书。
幻火恼维摩,饭蔬长晏如。诛茅辑佛宇,凿地延僧庐。
有金尽布地,只衲不留馀。入林拾橡子,一室但空虚。
侍者守松院,迎余驻柴车。焚香设清供,道念为之舒。
朱门厌腥腐,驷马驰双旟。岂不羡荣贵,反侧多忧虞。
颓年向短促,薄俗背迂疏。永愿结莲社,优游度桑榆。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是一位佛教僧人写的,他描述了禅寺中的生活和他的思想。诗中提到的“禅龛”指的是供奉佛像的小龛,而“林杪”则是指深山中的僻静地方。他相信这个禅龛所在的地方有一位高僧居住,用信仰之眼去看待这个世界。 在禅寺内,他坐在蒲团上,喝着陶钵中的水,不去读贝叶书。和尚们吃素,长时间保持清明的意识状态。他们也不会过度关注物质,反而专注于研究自然法则和倡导精神文化。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弃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并将自己投入到佛教修行中。在这里,他们挖掘岩石建造佛塔,植树造林来为未来留下美好的遗产。 他没有收任何财物,唯一需要的只有衣袈(僧袍)。他在林间捡拾柿子,住的房间只有空虚。但他依然感到十分充实,因为他可以专注于自己的修行,并且与周围的自然和环境相互融合。 他的侍者们在松树底下等着他,马车停在一旁。他们燃香祈祷,在沉静中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他们反对俗世的浮华和虚荣,并夸赞佛教精神的崇高价值。 然而,尽管他们放弃了物质财富,但他们并不是毫无忧虑。他们仍然会担心衰老、疾病和死亡等问题带来的痛苦。因此,他们保持虔诚的信仰并祈祷得到佛菩萨的保佑。 最后,他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桑榆晚景中共同享受人间美好。
- 背诵
-
宁海寺访达公不遇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一位佛教僧人写的,他描述了禅寺中的生活和他的思想。诗中提到的“禅龛”指的是供奉佛像的小龛,而“林杪”则是指深山中…展开这首诗是一位佛教僧人写的,他描述了禅寺中的生活和他的思想。诗中提到的“禅龛”指的是供奉佛像的小龛,而“林杪”则是指深山中的僻静地方。他相信这个禅龛所在的地方有一位高僧居住,用信仰之眼去看待这个世界。 在禅寺内,他坐在蒲团上,喝着陶钵中的水,不去读贝叶书。和尚们吃素,长时间保持清明的意识状态。他们也不会过度关注物质,反而专注于研究自然法则和倡导精神文化。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弃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并将自己投入到佛教修行中。在这里,他们挖掘岩石建造佛塔,植树造林来为未来留下美好的遗产。 他没有收任何财物,唯一需要的只有衣袈(僧袍)。他在林间捡拾柿子,住的房间只有空虚。但他依然感到十分充实,因为他可以专注于自己的修行,并且与周围的自然和环境相互融合。 他的侍者们在松树底下等着他,马车停在一旁。他们燃香祈祷,在沉静中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他们反对俗世的浮华和虚荣,并夸赞佛教精神的崇高价值。 然而,尽管他们放弃了物质财富,但他们并不是毫无忧虑。他们仍然会担心衰老、疾病和死亡等问题带来的痛苦。因此,他们保持虔诚的信仰并祈祷得到佛菩萨的保佑。 最后,他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桑榆晚景中共同享受人间美好。折叠 -
顾璘
顾璘(1476~1545)明朝官员、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有知人鉴。弘治间进士,授广平知县,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著称于时,与其同里陈沂、王韦号称“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其曾评注杨士弘《唐音》。…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4286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