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遇云雾披

出自唐朝白居易的《寄唐生
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岐。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
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饥。不悲口无食,不悲身无衣。
所悲生与义,悲甚则哭之。太尉击贼日,尚书叱盗时。
大夫死凶寇,谏议谪蛮夷。每见如此事,声发涕辄随。
往往闻其风,俗士犹或非。怜君头半白,其志竟不衰。
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
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
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未得天子知,甘受时人嗤。药良气味苦,琴澹音声稀。
不惧权豪怒,亦任亲朋讥。人竟无奈何,呼作狂男儿。
每逢群盗息,或遇云雾披。但自高声歌,庶几天听卑。
歌哭虽异名,所感则同归。寄君三十章,与君为哭词。
寄唐生拼音解读
jiǎ shí shì
ruǎn
táng shēng jīn
dài tóng bēi
táng shēng zhě rén
shí hán qiě
bēi kǒu shí
bēi shēn
suǒ bēi shēng
bēi shèn zhī
tài wèi zéi
shàng shū chì dào shí
xiōng kòu
jiàn zhé mán
měi jiàn shì
shēng zhé suí
wǎng wǎng wén fēng
shì yóu huò fēi
lián jūn tóu bàn bái
zhì jìng shuāi
jūn zhī
suǒ wéi
néng shēng
zhuǎn zuò shī
piān piān kōng wén
jìn guī
gōng gāo rén zhēn
tòng shèn sāo rén
fēi qiú gōng gāo
wén
wéi shēng mín bìng
yuàn tiān zhī
wèi tiān zhī
gān shòu shí rén chī
yào liáng wèi
qín dàn yīn shēng
quán háo
rèn qīn péng
rén jìng nài
zuò kuáng nán ér
měi féng qún dào
huò yún
dàn gāo shēng
shù tiān tīng bēi
suī míng
suǒ gǎn tóng guī
jūn sān shí zhāng
jūn wéi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述了贾谊、阮籍、唐生等人对社会不公正和恶劣环境的感叹和哭泣。唐生是一位五十多岁,贫穷饥饿的普通百姓,他虽然没有食物和衣服,但他仍然为自己所坚持的正义和理想而哭泣。他们之所以感到悲伤和痛苦,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社会上的不公正和丧尽天良的行为,比如贼盗横行、官吏贪污、忠良遭遇残酷的命运等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当前社会现实的无奈和不满,他们希望通过发出歌声和文字来传递自己的情感,让更多的人知道社会的不公正和悲惨,并期待能得到天子的关注和支持。即使面对权贵和亲友的嘲笑和指责,他们依然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此来鞭策社会改变现状。 整篇诗用文言文表现出了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呐喊,既有哀怨之情,也有反抗之意,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寄唐生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贾谊、阮籍、唐生等人对社会不公正和恶劣环境的感叹和哭泣。唐生是一位五十多岁,贫穷饥饿的普通百姓,他虽然没有食…展开
这首诗描述了贾谊、阮籍、唐生等人对社会不公正和恶劣环境的感叹和哭泣。唐生是一位五十多岁,贫穷饥饿的普通百姓,他虽然没有食物和衣服,但他仍然为自己所坚持的正义和理想而哭泣。他们之所以感到悲伤和痛苦,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社会上的不公正和丧尽天良的行为,比如贼盗横行、官吏贪污、忠良遭遇残酷的命运等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当前社会现实的无奈和不满,他们希望通过发出歌声和文字来传递自己的情感,让更多的人知道社会的不公正和悲惨,并期待能得到天子的关注和支持。即使面对权贵和亲友的嘲笑和指责,他们依然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此来鞭策社会改变现状。 整篇诗用文言文表现出了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呐喊,既有哀怨之情,也有反抗之意,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折叠

作者介绍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404607.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