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与金仙相对雄
出自明朝王世贞的《九友斋十歌 其六》- 我闻瞿昙四十九年,说法无一法,其如阿难总持成百夹。
鸠摩莲花舌本生,玄奘舍利毫尖发。白马东来象教崇,青牛西去微言空。
成都玉局授书后,渐与金仙相对雄。光庭灵素不须病,雅有片言为破诤。
但令世幻一切捐,法宝玄珠炯双映。归去来,何快哉,两藏恰面湖山开。
我不能一麻一米骨作柴,亦不能啖硫黄钟乳十二钗。
顾家阿瑛竖子尔,亦解僧帽道人鞋。光明藏中大自在,有骨不借青山埋。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的主题是佛教中的禅修和实践,它描述了禅修者对于佛法的领悟和经验。作者通过引用一些佛教典籍和历史事件来表达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作者提到自己已经听闻瞿昙(即佛陀)的法讲了四十九年,但在这四十九年里,他没有听到一个能够完全表达佛法的法。然后,他提到一些佛教文化符号,如阿难和法器,来暗示其对佛法的深入理解和体验。此外,作者还描述了自己的禅修经历,包括获得智慧的过程、迷惑的现象以及其对禅修道路的信仰和决心。 最后,作者强调了自己对佛法的真正理解,并表示即使他不能成为柴火或吃硫黄和铜饭粘的人,但他依然可以抛弃世俗的束缚,将自己放归大自然。整个诗歌传达了作者对于禅修和实践的坚定信仰,以及对于佛法中空灵、自在等核心概念的深刻理解。
- 背诵
-
九友斋十歌 其六诗意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佛教中的禅修和实践,它描述了禅修者对于佛法的领悟和经验。作者通过引用一些佛教典籍和历史事件来表达他对佛教教…展开这首诗的主题是佛教中的禅修和实践,它描述了禅修者对于佛法的领悟和经验。作者通过引用一些佛教典籍和历史事件来表达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作者提到自己已经听闻瞿昙(即佛陀)的法讲了四十九年,但在这四十九年里,他没有听到一个能够完全表达佛法的法。然后,他提到一些佛教文化符号,如阿难和法器,来暗示其对佛法的深入理解和体验。此外,作者还描述了自己的禅修经历,包括获得智慧的过程、迷惑的现象以及其对禅修道路的信仰和决心。 最后,作者强调了自己对佛法的真正理解,并表示即使他不能成为柴火或吃硫黄和铜饭粘的人,但他依然可以抛弃世俗的束缚,将自己放归大自然。整个诗歌传达了作者对于禅修和实践的坚定信仰,以及对于佛法中空灵、自在等核心概念的深刻理解。折叠 -
王世贞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朝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王世贞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首领,倡导文学…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816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