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羽辽河上

出自明朝戚继光的《和徐使君秋日建昌闻警,得“戎”字
飞羽辽河上,移军滦水东。前驱皆大将,列阵尽元戎。
夜出榆关计,朝看朔漠空。但期常献馘,不敢望彤弓。
和徐使君秋日建昌闻警,得“戎”字拼音解读
fēi liáo shàng
jūn luán shuǐ dōng
qián jiē jiāng
liè zhèn jìn yuán róng
chū guān
cháo kàn shuò kōng
dàn cháng xiàn guó
gǎn wàng tóng gō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将领率领部队前往边疆征战的场景。他的部队在辽河上方放飞着旗帜,向滦水东进发。前面的士兵都是大将,整齐地排列着,看起来非常威武雄壮。 他们夜间出发,计划越过榆关,到达朔漠地区。但当天早晨望见的却是空旷的荒漠。他们仍然要勇敢地前进,虽然他们从不期待彤弓(指皇家赐予的弓箭)和其他奖励,只希望能经常向国家进贡。 整篇诗表现出将领和他的部队充满决心,虽然困难重重,但他们还是展现了无畏的精神。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和徐使君秋日建昌闻警,得“戎”字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将领率领部队前往边疆征战的场景。他的部队在辽河上方放飞着旗帜,向滦水东进发。前面的士兵都是大将,整齐地排…展开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将领率领部队前往边疆征战的场景。他的部队在辽河上方放飞着旗帜,向滦水东进发。前面的士兵都是大将,整齐地排列着,看起来非常威武雄壮。 他们夜间出发,计划越过榆关,到达朔漠地区。但当天早晨望见的却是空旷的荒漠。他们仍然要勇敢地前进,虽然他们从不期待彤弓(指皇家赐予的弓箭)和其他奖励,只希望能经常向国家进贡。 整篇诗表现出将领和他的部队充满决心,虽然困难重重,但他们还是展现了无畏的精神。折叠

作者介绍

戚继光 戚继光 戚继光(1527~1588)中国明朝军事家,抗倭将领。字元敬,号南塘 ,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1588年1月5日卒于登州。嘉靖二十三年(1544)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年调往浙江抗倭,任参将,镇守宁、绍、台(今临海)三府 。 他鉴于明军纪律松弛,素质不良,战斗力低下,至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4000余名,编组训练成戚家军,成为抗倭主力 。嘉靖四十年,在台州、仙居、桃…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798000.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