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犹咨嗟

出自明朝刘基的《题西旅献獒图
鸣凤启至德,镐京作王家。万国戴元后,怀柔无迩遐。
逖矣裔夷人,占风慕中华。毳服耳金鐻,拳毛眼窈洼。
献獒越重译,辛苦涉流沙。归仁自彼心,务广匪子夸。
謇謇大廷臣,忠告犹咨嗟。卜年盈八百,分得未为奢。
云胡叔世主,黩武生諠哗。枸酱毒南徼,河源诧西槎。
哀哀万夫命,驱以易骊騧。暴蔑文祖训,大贻天下瑕。
画图漫写形,索意良无涯。太康焚雉头,宫闱茁妖芽。
开元灰组绣,骊岫荒淫哇。夫岂不有初,荡心生百邪。
望美洛阳都,赤符炳流霞。玉关闭高门,军宾绝相加。
鸠杖老貔貅,虎落蔼桑麻。煌煌中兴业,奕奕流芳葩。
谦光信受益,知足复何差。感事重怀古,因书戒矜誇。
题西旅献獒图拼音解读
míng fèng zhì
gǎo jīng zuò wáng jiā
wàn guó dài yuán hòu
huái 怀 róu ěr xiá
rén
zhàn fēng zhōng huá
cuì ěr jīn
quán máo yǎn yǎo
xiàn áo yuè zhòng
xīn shè liú shā
guī rén xīn
guǎng 广 fěi kuā
jiǎn jiǎn tíng chén
zhōng gào yóu jiē
bo nián yíng bǎi
fèn wèi wéi shē
yún shū shì zhǔ
shēng xuān huá
gǒu jiàng nán jiǎo
yuán chà 西 chá
āi āi wàn mìng
guā
bào miè wén xùn
tiān xià xiá
huà màn xiě xíng
suǒ liáng
tài kāng fén zhì tóu
gōng wéi zhuó yāo
kāi yuán huī xiù
xiù huāng yín wa
yǒu chū
dàng xīn shēng bǎi xié
wàng měi luò yáng dōu
chì bǐng liú xiá
guān gāo mén
jūn bīn jué xiàng jiā
jiū zhàng lǎo xiū
luò ǎi sāng
huáng huáng zhōng xìng
liú fāng
qiān guāng xìn shòu
zhī chà
gǎn shì zhòng huái 怀
yīn shū jiè jīn kuā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是一首古代的赞美诗,主要描述了一个伟大而光荣的时代。它描绘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当时鸣凤高举至德之旗,在镐京建立了王朝,万国来朝,包括邻近的夷族也纷纷来归附。 在此时期,中国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许多外族人民都渴望学习和效仿中华文化。他们穿着毛皮衣服,戴着金银首饰,但却慕名中华文化,纷纷向中华文明致敬。 然而,在这个时期,也有些不开化的部落侵扰边疆,而洛阳作为中心城市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由于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强大,这个时代仍然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重与崇敬,以及对历史上伟大人物的称赞与景仰。同时也提醒后人应有谦虚谨慎之心,不要过于自负与傲慢。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题西旅献獒图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古代的赞美诗,主要描述了一个伟大而光荣的时代。它描绘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当时鸣凤高举至德之旗,在镐京…展开
这首诗是一首古代的赞美诗,主要描述了一个伟大而光荣的时代。它描绘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当时鸣凤高举至德之旗,在镐京建立了王朝,万国来朝,包括邻近的夷族也纷纷来归附。 在此时期,中国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许多外族人民都渴望学习和效仿中华文化。他们穿着毛皮衣服,戴着金银首饰,但却慕名中华文化,纷纷向中华文明致敬。 然而,在这个时期,也有些不开化的部落侵扰边疆,而洛阳作为中心城市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由于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强大,这个时代仍然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重与崇敬,以及对历史上伟大人物的称赞与景仰。同时也提醒后人应有谦虚谨慎之心,不要过于自负与傲慢。折叠

作者介绍

刘基 刘基 刘基(1311~1375)中国明初大臣,文学家。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 。他上书陈述时务18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767222.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