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杀韩王孙
出自清朝顾炎武的《吴兴行赠归高士祚明》- 北风十二月,游子向吴兴。榜人问何之,不言但沾膺。
三年干戈暗乡国,有兄不得归茔域。高堂有母儿一人,负米百里伤哉贫。
此来海虞两月日,裁得白金可半镒。归来入门不暇餐,直走山下求兄棺。
湖中雪满七十峰,江山对君凝愁容。冬尽月向晦,慈亲倚门待。
果见兄骨归,心悲又以喜。如君节行真古人,一门内外唯孤身。
出营甘旨入奉母,崎岖州里良苦辛。君向余太息,此事不足言。
遥望天寿山,犹在浮云间。长叹未及往,尘沙没中原。
神州已陆沉,菽水难为计。岂无季孙粟,义不当人惠。
世无汉高帝,饿杀韩王孙。宁受少年侮,不感漂母恩。
时人未识男儿面,如君安得长贫贱。读书万卷佐帝王,传檄一纸定四方。
拜埽十八陵,还归奉高堂。穷冬积阴天地闭,知君唯有袁安雪。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游子在北风刺骨的十二月离开家乡,前往吴兴。他拒绝向路上遇到的榜人透露自己的目的地。三年的战争结束后,他无法带着兄弟的尸体回家,只能把米背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去卖。两个月后,他回到家门口,但没有时间进屋吃饭,而是直接走到山下去寻找兄弟的墓地。在湖中七十座山峰被雪覆盖时,他凝视着江山,内心愁苦不已。冬天即将过去,月亮即将消失,母亲倚在门边等待他。最终,游子发现了兄弟的坟墓,悲伤和喜悦交织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感叹自己不能前往天寿山,也无法阻止神州沉没,菽水难以为计。他不同意让义士季孙粟来成为人民的救星,因为历史上汉高祖曾经饿死韩王孙。他并不在乎年轻人的侮辱,但他不会忘记漂母的恩情。他认为,尽管这个世界不承认贫穷的人,但他可以通过读书和传递檄文来为皇帝效力。最后,他磕头拜别十八陵,并回到了高堂家中。在冬季阴郁的天地中,他只有雪花袁安相伴。
- 背诵
-
吴兴行赠归高士祚明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游子在北风刺骨的十二月离开家乡,前往吴兴。他拒绝向路上遇到的榜人透露自己的目的地。三年的战争结束后,他无…展开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游子在北风刺骨的十二月离开家乡,前往吴兴。他拒绝向路上遇到的榜人透露自己的目的地。三年的战争结束后,他无法带着兄弟的尸体回家,只能把米背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去卖。两个月后,他回到家门口,但没有时间进屋吃饭,而是直接走到山下去寻找兄弟的墓地。在湖中七十座山峰被雪覆盖时,他凝视着江山,内心愁苦不已。冬天即将过去,月亮即将消失,母亲倚在门边等待他。最终,游子发现了兄弟的坟墓,悲伤和喜悦交织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感叹自己不能前往天寿山,也无法阻止神州沉没,菽水难以为计。他不同意让义士季孙粟来成为人民的救星,因为历史上汉高祖曾经饿死韩王孙。他并不在乎年轻人的侮辱,但他不会忘记漂母的恩情。他认为,尽管这个世界不承认贫穷的人,但他可以通过读书和传递檄文来为皇帝效力。最后,他磕头拜别十八陵,并回到了高堂家中。在冬季阴郁的天地中,他只有雪花袁安相伴。折叠 -
顾炎武
顾炎武(1618-1682),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初名绎,字宁人,江苏昆山人,经两个朝代均没做官,他学问广博,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反对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失败后,遍游华北,搜集材料,致力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垦荒种地,纠合同道,不忘复兴。他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天文、经史百家,都有研究。在哲学上,他认为「…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710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