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挂青松巅

出自清朝洪亮吉的《天山歌
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
穷冬棱棱朔风裂,雪复包山没山骨。峰形积古谁得窥,上有鸿蒙万年雪。
天山之石绿如玉,雪与石光皆染绿。半空石堕冰忽开,对面居然落飞瀑。
青松岗头鼠陆梁,一一竟欲餐天光。沿林弱雉飞不起,经月饱啖松花香。
人行山口雪没踪,山腹久已藏春风。始知灵境迥然异,气候顿与三霄通。
我谓长城不须筑,此险天教限沙漠。山南山北尔许长,瀚海黄河兹起伏。
他时逐客倘得还,置家亦象祁连山。控弦纵逊骡骑霍,投笔或似扶风班。
别家近已忘年载,日出沧溟倘家在。连峰偶一望东南,云气蒙蒙生腹背。
九州我昔历险夷,五岳顶上都标题。南条北条等闲尔,太乙太室输此奇。
君不见奇钟塞外天奚取,风力史人猛飞举。一峰缺处补一云,人欲出山云不许。
天山歌拼音解读
zhì duàn
tiān shān bāo tiān
yuè chù
zǒng guà qīng sōng diān
qióng dōng léng léng shuò fēng liè
xuě bāo shān méi shān
fēng xíng shuí kuī
shàng yǒu hóng 鸿 méng wàn nián xuě
tiān shān zhī shí 绿
xuě shí guāng jiē rǎn 绿
bàn kōng shí duò bīng kāi
duì miàn rán luò fēi bào
qīng sōng gǎng tóu shǔ liáng
jìng cān tiān guāng
yán 沿 lín ruò zhì fēi
jīng yuè bǎo dàn sōng huā xiāng
rén háng shān kǒu xuě méi zōng
shān jiǔ cáng chūn fēng
shǐ zhī líng jìng jiǒng rán
hòu dùn sān xiāo tōng
wèi zhǎng chéng zhù
xiǎn tiān jiāo xiàn shā
shān nán shān běi ěr zhǎng
hàn hǎi huáng
shí zhú tǎng hái
zhì jiā xiàng lián shān
kòng xián zòng xùn luó huò
tóu huò fēng bān
bié jiā jìn wàng nián zǎi
chū cāng míng tǎng jiā zài
lián fēng ǒu wàng dōng nán
yún méng méng shēng bèi
jiǔ zhōu xiǎn
yuè dǐng shàng dōu biāo
nán tiáo běi tiáo děng xián ěr
tài tài shì shū
jūn jiàn zhōng sāi wài tiān
fēng shǐ rén měng fēi
fēng quē chù yún
rén chū shān yú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天山的景色和自然风光的赞叹。他欣赏天山的高峻、雪峰和青松,以及它独特的气候和地貌。作者认为,长城在此处似乎不再必要,因为天山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防御屏障。最后,他表达了对回到这里的渴望,同时也提到了自己曾经历过险阻和攀登各种山峰的旅程。整首诗体现了作者的自然主义思想和对自然美景的强烈感受。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天山歌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天山的景色和自然风光的赞叹。他欣赏天山的高峻、雪峰和青松,以及它独特的气候和地貌。作者认为,长城在此处…展开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天山的景色和自然风光的赞叹。他欣赏天山的高峻、雪峰和青松,以及它独特的气候和地貌。作者认为,长城在此处似乎不再必要,因为天山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防御屏障。最后,他表达了对回到这里的渴望,同时也提到了自己曾经历过险阻和攀登各种山峰的旅程。整首诗体现了作者的自然主义思想和对自然美景的强烈感受。折叠

作者介绍

洪亮吉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朝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628452.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