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书官爵不题名

出自清朝朱休度的《忻州汪刺史重修元遗山墓于草间获断碑拓以见寄感赋长句
刺史行部春郊路,路前有冢冢无树。石人石兽知何代,萦烟结莽埋春雾。
下马来寻断碑露,碑表七字擘窠书,乃是诗人元遗山之墓。
魏初姜彧记碑阴,先生遗命弟子注。不书官爵不题名,中原布衣了半生。
百年风雅《中州集》,一代典章野史亭。乾坤清气最难得,斯文自任诚非轻。
呜呼龙蛇争斗山河颓,铜马纸鸢成烬灰。虚名误人生百谤,写到苏诗肝肺摧。
肯作中书褚渊活,共谅江南庾信哀。刺史修举职所专,重扶墓碣树墓田。
补以松柏年荫年,我读汴京乱后诸诗篇,其声幽咽情渺绵。
梦中青山与黄叶,愁里残阳更乱蝉。杏园双燕巢何处,秋水鸣蛙命可怜。
此身春草惟一醉,此夜寒灰宁复然。诗人心事杜鹃血,独恨无人作郑笺。
忻州汪刺史重修元遗山墓于草间获断碑拓以见寄感赋长句拼音解读
shǐ háng chūn jiāo
qián yǒu zhǒng zhǒng shù
shí rén shí shòu zhī dài
yíng yān jié mǎng mái chūn
xià lái xún duàn bēi
bēi biǎo shū
nǎi shì shī rén yuán shān zhī
wèi chū jiāng bēi yīn
xiān shēng mìng zhù
shū guān jué míng
zhōng yuán le bàn shēng
bǎi nián fēng zhōng zhōu
dài diǎn zhāng shǐ tíng
qián kūn qīng zuì nán
wén rèn chéng fēi qīng
lóng shé zhēng dòu shān tuí
tóng zhǐ yuān chéng jìn huī
míng rén shēng bǎi bàng
xiě dào shī gān fèi cuī
kěn zuò zhōng shū chǔ yuān huó
gòng liàng jiāng nán xìn āi
shǐ xiū zhí suǒ zhuān
zhòng jié shù tián
sōng bǎi nián yīn nián
biàn jīng luàn hòu zhū shī piān
shēng yōu yān qíng miǎo mián
mèng zhōng qīng shān huáng
chóu cán yáng gèng luàn chán
xìng yuán shuāng yàn cháo chù
qiū shuǐ míng mìng lián
shēn chūn cǎo wéi zuì
hán huī níng rán
shī rén xīn shì juān xuè
hèn rén zuò zhèng jiā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官员在春季巡视部下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了一座冢墓,冢前没有树木,只有石人和石兽作为陪葬品,春雾萦绕。他下马查看碑文,发现是元遗山的墓,诗人对此非常感慨,认为这样的风雅之士很难得。接着他谴责了战乱所带来的破坏,以及虚名误人生的悲剧,并祈愿有人能够像褚渊和庾信那样重视历史遗迹并加以保护。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情感,感叹人生苦短,希望自己能够沉醉于春草中,而在冷灰中反省自我。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忻州汪刺史重修元遗山墓于草间获断碑拓以见寄感赋长句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官员在春季巡视部下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了一座冢墓,冢前没有树木,只有石人和石兽作为陪葬品,春雾萦绕。他下…展开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官员在春季巡视部下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了一座冢墓,冢前没有树木,只有石人和石兽作为陪葬品,春雾萦绕。他下马查看碑文,发现是元遗山的墓,诗人对此非常感慨,认为这样的风雅之士很难得。接着他谴责了战乱所带来的破坏,以及虚名误人生的悲剧,并祈愿有人能够像褚渊和庾信那样重视历史遗迹并加以保护。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情感,感叹人生苦短,希望自己能够沉醉于春草中,而在冷灰中反省自我。折叠

作者介绍

朱休度 朱休度 (1732—1812)浙江秀水人,字介裴,号梓庐。乾隆十八年举人。官嵊县训导。后任山西广灵知县,于大荒疫后,招集流亡,使地无旷土,又善决狱,为民所服。引疾归,主讲剡川书院。有《小木子诗》、《学海观沤录》等。…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594850.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