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言如出公肺腑

出自清朝张廷寿的《谢文节号钟琴歌
峄山之桐高不俯,风雨呵护蛟龙舞。山灵削作东山琴,从此精诚万万古。
其名一十有六字,言言如出公肺腑。其旁更有叠山字,云是当年公手补。
吁嗟此琴尔何不伴诸葛居隆中,抱膝遂定三分功。
而独长依海上孤臣踪,琴之遇兮亦何穷。吁嗟此琴,尔何不为王门戴逵有,一朝破轸又谁咎。
而独追随附公以不朽,琴之寿兮又何久。一弹兮洋洋,羁身茶坂心悲伤。
再弹兮脉脉,苦忆护堂远相隔。三弹四弹兮凄以哀,天心已去兮不可回。
赵家宫殿兮付离黍,厓山战舰兮成飞灰。别馆兮徘徊,采薇蕨兮唐石山隈。
愿寻乾净之黄土兮抱夜月,而独上夫泉台。
谢文节号钟琴歌拼音解读
shān zhī tóng gāo
fēng jiāo lóng
shān líng xuē zuò dōng shān qín
cóng jīng chéng wàn wàn
míng shí yǒu liù
yán yán chū gōng fèi
páng gèng yǒu dié shān
yún shì dāng nián gōng shǒu
jiē qín ěr bàn zhū lóng zhōng
bào suí dìng sān fèn gōng
ér zhǎng hǎi shàng chén zōng
qín zhī qióng
jiē qín
ěr wéi wáng mén dài kuí yǒu
cháo zhěn yòu shuí jiù
ér zhuī suí gōng xiǔ
qín zhī shòu 寿 yòu jiǔ
dàn yáng yáng
shēn chá bǎn xīn bēi shāng
zài dàn
táng yuǎn xiàng
sān dàn dàn āi
tiān xīn huí
zhào jiā gōng diàn 殿 shǔ
shān zhàn jiàn chéng fēi huī
bié guǎn pái huái
cǎi wēi jué táng shí shān wēi
yuàn xún qián jìng zhī huáng bào yuè
ér shàng quán tái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述了一把古琴,以及它的历史和命运。它被称为“峄山之桐”,高大威严,仿佛在风雨中跳动的蛟龙。它是山灵所削制,精诚万古,传奇而永恒。 诗人接着描述了这把琴的名字,共有16个字,言简意赅,真情实意。它的旁边还有一个“叠山”字,据说是当年琴主公手亲自补的。 诗人后来想到,如果这把琴能够陪伴诸葛亮居住隆中,他或许就不会身败名裂,三分天下功亏一篑。同样,如果这把琴能够为王门戴逵所用,他或许也不会最终落得个破产家破人亡。但是,这把琴却选择了追随琴主公以至于不朽,它的寿命又怎么能长久呢? 最后,诗人通过弹奏琴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一弹时,心中充满悲伤;再弹时,回忆起与爱人远隔重洋的苦涩;第三次和第四次弹奏时,更是凄楚哀怨。天已经失去了它的心,护堂远离,赵家宫殿化为乌有,厓山战舰成为飞灰。那时他在别馆徘徊,采薇蕨在唐石山之间,希望能够找到一片清幽的黄土,抱着夜月上泉台。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谢文节号钟琴歌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把古琴,以及它的历史和命运。它被称为“峄山之桐”,高大威严,仿佛在风雨中跳动的蛟龙。它是山灵所削制,精诚万…展开
这首诗描述了一把古琴,以及它的历史和命运。它被称为“峄山之桐”,高大威严,仿佛在风雨中跳动的蛟龙。它是山灵所削制,精诚万古,传奇而永恒。 诗人接着描述了这把琴的名字,共有16个字,言简意赅,真情实意。它的旁边还有一个“叠山”字,据说是当年琴主公手亲自补的。 诗人后来想到,如果这把琴能够陪伴诸葛亮居住隆中,他或许就不会身败名裂,三分天下功亏一篑。同样,如果这把琴能够为王门戴逵所用,他或许也不会最终落得个破产家破人亡。但是,这把琴却选择了追随琴主公以至于不朽,它的寿命又怎么能长久呢? 最后,诗人通过弹奏琴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一弹时,心中充满悲伤;再弹时,回忆起与爱人远隔重洋的苦涩;第三次和第四次弹奏时,更是凄楚哀怨。天已经失去了它的心,护堂远离,赵家宫殿化为乌有,厓山战舰成为飞灰。那时他在别馆徘徊,采薇蕨在唐石山之间,希望能够找到一片清幽的黄土,抱着夜月上泉台。折叠

作者介绍

张廷寿 张廷寿 原名紫文,字少槎,号曼生,又号曼仙,元灏子,同治丙寅岁贡。著有独学庵诗草。少槎姑丈为月槎先生令子。悔余老人宅相才高学博,弱冠知名,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惟恃才傲物不谐于俗。惜中年以前诗作,散佚殆尽,友人陈季鸣竭力搜罗,得若干首为一集,并从燕侨斋偶存稿中得序一篇,冠之于首以待梓云。…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576251.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