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清尊避了筝琶闹

出自清朝易顺鼎的《丁丑重九前四日为余二十初度,制此书感,时在辰阳道中 其七 石榴花
向天涯打个残包。踪迹混渔樵。脱红衣免得画图描。
茱萸休插帽。醉倚溪桥。引清尊避了筝琶闹。酒醒来何处今宵。
尽悲秋宋玉犹年少。怕唫成九辨宾先凋。
丁丑重九前四日为余二十初度,制此书感,时在辰阳道中 其七 石榴花拼音解读
xiàng tiān cán bāo
zōng hún qiáo
tuō hóng miǎn huà miáo
zhū xiū chā mào
zuì qiáo
yǐn qīng zūn le zhēng nào
jiǔ xǐng lái chù jīn xiāo
jìn bēi qiū sòng yóu nián shǎo
yín chéng jiǔ biàn bīn xiān diāo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是一首离别的诗,表达了主人公在离别之际的感慨和不舍。主人公向着天涯远方打包准备离开,但他的踪迹却混杂在渔民和樵夫的中间,暗示他的离别十分不舍。他脱下身上的红衣,希望不再留下任何痕迹,避免画家按红衣描绘他的形象。 主人公接着饮酒,并倚在溪桥边,在快乐中度过最后的时光,同时也为自己逃避琴筝的声音而庆幸。当他清醒过来时,他不知道自己会到达何处度过今夜。 诗歌的后半部分则用宋玉的名字来表达主人公对自己的想法。他感到悲伤,仿佛像宋玉一样依旧年轻,但却怕自己会像九弁宾一样被岁月抛弃、凋零。这描绘了主人公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叹。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丁丑重九前四日为余二十初度,制此书感,时在辰阳道中 其七 石榴花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离别的诗,表达了主人公在离别之际的感慨和不舍。主人公向着天涯远方打包准备离开,但他的踪迹却混杂在渔民和樵夫的…展开
这首诗是一首离别的诗,表达了主人公在离别之际的感慨和不舍。主人公向着天涯远方打包准备离开,但他的踪迹却混杂在渔民和樵夫的中间,暗示他的离别十分不舍。他脱下身上的红衣,希望不再留下任何痕迹,避免画家按红衣描绘他的形象。 主人公接着饮酒,并倚在溪桥边,在快乐中度过最后的时光,同时也为自己逃避琴筝的声音而庆幸。当他清醒过来时,他不知道自己会到达何处度过今夜。 诗歌的后半部分则用宋玉的名字来表达主人公对自己的想法。他感到悲伤,仿佛像宋玉一样依旧年轻,但却怕自己会像九弁宾一样被岁月抛弃、凋零。这描绘了主人公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叹。折叠

作者介绍

易顺鼎 易顺鼎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553079.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