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可为帝

出自清朝屈大均的《咏古 其十四
陈涉奋布衣,遂成士崩势。偏袒一大呼,秦已无二世。
匹夫举大名,汤武若符契。扶苏虽当立,诈称亦非计。
将诛无道秦,师行宜大誓。成败在上天,西向乘锋锐。
毋示天下私,自王以微细。为秦多益敌,六国蒙嘉惠。
入关令诸侯,功德可为帝
咏古 其十四拼音解读
chén shè fèn
suí chéng shì bēng shì
piān tǎn
qín èr shì
míng
tāng ruò
suī dāng
zhà chēng fēi
jiāng zhū dào qín
shī háng shì
chéng bài zài shàng tiān
西 xiàng chéng fēng ruì
shì tiān xià
wáng wēi
wéi qín duō
liù guó méng jiā huì
guān lìng zhū hóu
gōng wéi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是关于陈胜、吴广领导下的农民起义,以及他们反秦的精神和壮志。诗中提到,“陈涉奋布衣”指的是陈胜穿着普通的布衣,但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领袖。接着,“偏袒一大呼”意味着陈胜鼓动人心,号召众人起义反抗秦朝的暴政。 在第二节,“匹夫举大名,汤武若符契”,表达了陈胜等人希望像古代有名的帝王汤、文武之类一样得到后世流传的愿望。同时,“扶苏虽当立,诈称亦非计”,强调了陈胜等人并不是想自己当皇帝,而是想通过起义来推翻秦朝无道的统治,实行民主平等的社会制度。 在第三节,“将诛无道秦,师行宜大誓”,表示了陈胜等人决心用武力推翻秦朝,并果断地发出了宣誓。同时,“成败在上天,西向乘锋锐”,表达了他们对成功的信心和意志力。 最后,“毋示天下私,自王以微细。为秦多益敌,六国蒙嘉惠。入关令诸侯,功德可为帝。”则是希望在战胜秦朝后不要过于追求个人名利,而是团结各地力量,共同建立起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咏古 其十四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陈胜、吴广领导下的农民起义,以及他们反秦的精神和壮志。诗中提到,“陈涉奋布衣”指的是陈胜穿着普通的布衣,但凭…展开
这首诗是关于陈胜、吴广领导下的农民起义,以及他们反秦的精神和壮志。诗中提到,“陈涉奋布衣”指的是陈胜穿着普通的布衣,但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领袖。接着,“偏袒一大呼”意味着陈胜鼓动人心,号召众人起义反抗秦朝的暴政。 在第二节,“匹夫举大名,汤武若符契”,表达了陈胜等人希望像古代有名的帝王汤、文武之类一样得到后世流传的愿望。同时,“扶苏虽当立,诈称亦非计”,强调了陈胜等人并不是想自己当皇帝,而是想通过起义来推翻秦朝无道的统治,实行民主平等的社会制度。 在第三节,“将诛无道秦,师行宜大誓”,表示了陈胜等人决心用武力推翻秦朝,并果断地发出了宣誓。同时,“成败在上天,西向乘锋锐”,表达了他们对成功的信心和意志力。 最后,“毋示天下私,自王以微细。为秦多益敌,六国蒙嘉惠。入关令诸侯,功德可为帝。”则是希望在战胜秦朝后不要过于追求个人名利,而是团结各地力量,共同建立起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折叠

作者介绍

屈大均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诗人。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番禺(今属广东)人。顺治三年(1646)清军陷广州,次年,屈大均参加反清斗争,同年失败。顺治七年清兵再围广州,屈大均在番禺县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名其所居为「死庵」,以示誓不为清廷所用之意。顺治十三年开始北游,志图恢复。康熙二十二年(1683),因郑成功的孙子克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携家归番禺,终不复出…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468242.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