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绅为之倡
出自清朝屈大均的《咏古 其十五》- 鲁儒抱积怨,发愤于陈王。艰难负礼器,卒与涉俱亡。
匹夫苟建义,瓦合亦非尝。礼乐所凭依,缙绅为之倡。
涉亦圣人徒,能知孔鲋良。先置博士官,以甲为纪纲。
用人先诸儒,文学已有光。惜哉昧行兵,破灭成苍黄。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写了鲁国的儒生们由于怀抱不满和不平而积聚了愤怒,在陈王那里发誓要学习并遵循礼仪制度,即使在面临困难时也要坚持。他们认为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应该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并且即使是一座瓦房子也可以成为有价值的东西。 诗中提到的涉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路,他也是一位圣贤,能够理解孔子的教导。他首先建立了博士的官职,并将甲作为纪纲,以此来准确评价人才。在文学方面,儒生已经成为了文化界的代表人物。 然而,这场战争最终导致了鲁国的失败和文化的衰落,因此作者感叹说:“可惜了那些曾经行军打仗的学者,他们的文化已经被毁灭,只剩下一片荒芜。”
- 背诵
-
咏古 其十五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鲁国的儒生们由于怀抱不满和不平而积聚了愤怒,在陈王那里发誓要学习并遵循礼仪制度,即使在面临困难时也要坚持。他…展开这首诗描写了鲁国的儒生们由于怀抱不满和不平而积聚了愤怒,在陈王那里发誓要学习并遵循礼仪制度,即使在面临困难时也要坚持。他们认为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应该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并且即使是一座瓦房子也可以成为有价值的东西。 诗中提到的涉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路,他也是一位圣贤,能够理解孔子的教导。他首先建立了博士的官职,并将甲作为纪纲,以此来准确评价人才。在文学方面,儒生已经成为了文化界的代表人物。 然而,这场战争最终导致了鲁国的失败和文化的衰落,因此作者感叹说:“可惜了那些曾经行军打仗的学者,他们的文化已经被毁灭,只剩下一片荒芜。”折叠 -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诗人。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番禺(今属广东)人。顺治三年(1646)清军陷广州,次年,屈大均参加反清斗争,同年失败。顺治七年清兵再围广州,屈大均在番禺县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名其所居为「死庵」,以示誓不为清廷所用之意。顺治十三年开始北游,志图恢复。康熙二十二年(1683),因郑成功的孙子克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携家归番禺,终不复出…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467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