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过波声
出自清朝张惠言的《高阳台二首 其一》- 红杏桥边,白云渡口,画船箫鼓端阳。十六年来,故园事事堪伤。
前年此日偏相忆,有沙鸥、招得成行。向丰溪、掠过波声,划破山光。
当时但觉离情速,倩蛮笺缄恨,苦说他乡。谁道而含,回头一样茫茫。
客来都问江南好,问江南、可是潇湘?怎凭阑、一缕西风,一寸回肠。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离乡别井的人在远离家园十六载后,对过去的故园和美好时光充满了怀念和感慨。他回忆起自己两年前的今天,站在江边,看着沙鸥成群飞翔,听着船上箫鼓声和波浪拍击声,思绪万千。他当时感到离别之情流淌如潮水一般汹涌澎湃,将父母、亲友及家乡的事物尽数缅怀。 作者借助传统的“红杏桥”和“白云渡口”的景象,表现出自己思乡之情的深切和强烈。全文充满了离愁别绪,而最后一句“怎凭阑、一缕西风,一寸回肠。”则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了高潮,表达了作者内心无法摆脱的苦涩与忧伤。整首诗既有诗人自述的个人经历,又通过对故土的描绘,呈现出一个地域性、具有共通性的主题——“乡愁”。
- 背诵
-
高阳台二首 其一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离乡别井的人在远离家园十六载后,对过去的故园和美好时光充满了怀念和感慨。他回忆起自己两年前的今天,站在江…展开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离乡别井的人在远离家园十六载后,对过去的故园和美好时光充满了怀念和感慨。他回忆起自己两年前的今天,站在江边,看着沙鸥成群飞翔,听着船上箫鼓声和波浪拍击声,思绪万千。他当时感到离别之情流淌如潮水一般汹涌澎湃,将父母、亲友及家乡的事物尽数缅怀。 作者借助传统的“红杏桥”和“白云渡口”的景象,表现出自己思乡之情的深切和强烈。全文充满了离愁别绪,而最后一句“怎凭阑、一缕西风,一寸回肠。”则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了高潮,表达了作者内心无法摆脱的苦涩与忧伤。整首诗既有诗人自述的个人经历,又通过对故土的描绘,呈现出一个地域性、具有共通性的主题——“乡愁”。折叠 -
张惠言
张惠言(1761~1802)清朝词人、散文家。原名一鸣,字皋文,一作皋闻,号茗柯,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庆四年进士,官编修。少为词赋,深于易学,与惠栋、焦循一同被后世称为“乾嘉易学三大家”。又尝辑《词选》,为常州词派之开山,著有《茗柯文集》。…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440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