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况是长捐
出自宋朝梅尧臣的《悼亡三首》-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
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我们成为结发夫妻,到如今一共有十七年。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互相厮守还嫌不够,何况现在是永远失去!我鬓(bìn)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我鬓发已多见斑白,这肉身还能坚持多久?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lián)涟。
与你同穴为期不远,未死时还是涕泪涟涟。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每次出门如同梦游,逢人只能勉强应付。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归来时孤寂之感更厉害,又能向谁诉说?窗冷孤萤(yíng)入,宵长一雁过。
长夜难眠,耳听窗中飞孤萤天空雁叫声。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世间没有比这更痛苦的,精神从此销磨。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人生寿命不齐本属自然,哪里还敢质问苍天?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见过无数人间女子,没有谁比我妻美丽贤惠。譬(p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
如此让愚者寿贤者夭,为什么贤者不能延年?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
不忍心我这连城宝,就这样沉埋在九泉之下!参考资料:
1、 吴孟复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8-892、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410、8953、 胡光舟,周满江.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 4. 南宁市: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07:559-5604、 陶广雪 卢瑞彬.平淡中的深邃——论梅尧臣的悼亡诗.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参考资料:
1、 吴孟复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8-89,2、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410、895,3、 胡光舟,周满江.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 4. 南宁市: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07:559-560,4、 陶广雪 卢瑞彬.平淡中的深邃——论梅尧臣的悼亡诗.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十七年:梅尧臣与其夫人谢氏于天圣六年(1028)结婚,至庆历四年(1044)妻子去世,一共十七年。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长捐:这里指永远失去。捐,抛弃,舍弃,丢弃。我鬓(bìn)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鬓:本指耳边的头发,这里代指头发。宁:难道。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lián)涟。
同穴:同葬。涟涟:泪流不止的样子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身如梦:指精神恍惚,神志不清的状态。强意:指勉强与人寒暄周旋之意。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谁河:谁人,哪个。窗冷孤萤(yíng)入,宵长一雁过。
孤萤:数量少的萤虫。宵:夜晚。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精爽:指精神。销磨:同“消磨”,逐渐消退。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譬(p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
譬:假如。修短:寿命的长短。假:挪借。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
连城宝:价值连城的宝物,指爱妻谢氏。参考资料:
1、 吴孟复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8-892、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410、8953、 胡光舟,周满江.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 4. 南宁市: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07:559-5604、 陶广雪 卢瑞彬.平淡中的深邃——论梅尧臣的悼亡诗.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参考资料:1、 吴孟复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8-89,2、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410、895,3、 胡光舟,周满江.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 4. 南宁市: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07:559-560,4、 陶广雪 卢瑞彬.平淡中的深邃——论梅尧臣的悼亡诗.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
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第一首是总写。“结发”两句以总叙起,着重在“十七年”。“十七年”而“相看犹不足”,便见爱之深、情之挚。“相看不足”之时,忽然中路“长捐”,诗人十分悲痛。语愈平淡,情愈真切。
元稹《遣悲怀三首》诗中说“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梅尧臣也写谢氏身后的个人心情:由自己“鬓已多白”料想到“身宁久全”,逆计“同穴”之期当在不远,可强作宽解;然而在“未死”之前,则一息苟存,即有“泪涟涟”而不能自止。几番转折,愈转而愈深。
第二首则突出一点,作具体刻画。情是抽象的,必须因事因景才能写出;至于写得“尽意”,则尤其难得。梅尧臣先从自己的“出门”与“归来”写起。司马迁写自己的悲痛心情,有“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注”,即是从“居”、“出”着笔的。梅尧臣的“每出身如梦”,比“不知所往”,表达更明晰。心在谢氏身上,故出门也像做梦一样;“出门”“逢人”,也只是勉强应付。“出门”时有人谈论,还可稍解悲戚;“归来”时则孤寂之感更甚。潘岳《悼亡》诗“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亦即此情此景之写照。人在“出门”时有所见闻,回来总想向亲人讲讲,可是人亡室空,无人可以倾诉了。这一点写出了最难写的情意。接下去写“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古人把丧妻之夫,比作鳏鱼,谓其夜不闭眼。这两句也就是描写长夜失眠的景况。由于长夜难眠,所以窗中飞入“孤萤”、天空一声雁叫,皆能察觉得到。这两句刻画得尤为真切。正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世间无最苦”,谓世上没有比此更痛苦的事了,他的精神全部被这难熬的时光销磨殆尽了。语近夸张,但非此写不出镂心刻骨之痛。
第三首,以“问天”形式,写出爱情之专与悲哀之深。但他不直说问天,而先说“从来有修短”。人生寿命不齐,本属自然;但为什么愚者寿而贤者夭,那就要“问苍天”了。设想之奇,正见用情之挚。特别是“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表面上夸张,却又最合情理,因为在他心目中正是如此。有人戏谓其“情人眼中出西施”;难在做了“十七年”夫妇,还能持此看祛,其用情之专一,在当时士大夫中是颇为少见的。诗中把妻子写得愈贤愈美,则妻子死后,诗人就愈加悼惜。陈石遗曾指此谓“从《诗经·卫风·硕人》中来”。梅尧臣虽不一定是有意摹拟《诗经》,而千古诗人的思路往往是前后相同的。“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正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诗句)了。
哀婉诗要求率直,于平淡中见真情。梅尧臣这三首悼亡诗,以质朴见长,曲折而凄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语言平淡,情真意切,把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起来,副有很强的感染力。可谓是言情诗的杰作。
参考资料:
1、 李元强,卢晋.宋诗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8:5-51参考资料:1、 李元强,卢晋.宋诗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50-51 - 背诵
-
悼亡三首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对夫妻结发十七年的生活。尽管他们相互欣赏,但时间已经不足够。作者认为自己的头发已经白了很多,身体也未必能常…展开这首诗描述了一对夫妻结发十七年的生活。尽管他们相互欣赏,但时间已经不足够。作者认为自己的头发已经白了很多,身体也未必能常保健康。最终他们都会死去,而留下的,只有泪水和孤独。作者经历过许多事情,但每次回到家里却感到孤独,也不知道要向谁倾诉。冬天的夜晚寂静无声,只有一只萤火虫飞进窗户,寂长的夜晚仅有一只雁飞过。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孤独更痛苦的事情了,但作者坚强的精神依然是锐利的。他认为人类修行的旅程从来都没有尽头,永远不能问天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不仅聪明美丽又贤惠的女人更好的伴侣了。即使像愚者一样活的长寿,也没有意义,因此,宝物应该被埋葬在九泉之下,而非心中忍受煎熬。折叠 -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以宣城古名宛陵,古人世称梅宛陵。以从父荫为桐城、河南、河阳主簿,历知德兴、建德、襄城。皇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嘉祐五年卒,年五十九。《宋史》、《东都事略》有传。有《宛陵集》六十卷。《全宋词》收录其词二首。…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362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