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刹境一毫端
出自宋朝秦观的《圆通院白衣阁》- 无边刹境一毫端,同住澄清觉海间。
还似此花并此叶,坏空成往未曾闲。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来自唐代僧人慧能所作的《颂古一十偈》之一。 这首诗意味深长,表达了禅宗的境界。其中“无边刹境”指的是涅槃境界,是禅修者追求的境界,而“一毫端”则表示这种境界既无所在,又无所不在。“同住澄清觉海间”则是说这种境界让人心灵清净,能够超脱世俗的束缚。 “还似此花并此叶”则是用花叶的关系比喻涅槃境界和人生境况之间的关系,即虽然它们看起来分离,但实际上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坏空成往未曾闲”则说明境界的开启需要摆脱过去的束缚,才能真正地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总之,这首诗表达了禅宗对于涅槃境界的向往,以及通过禅修可以摆脱世俗束缚,达到心灵清净的境界。
- 背诵
-
圆通院白衣阁诗意赏析
这首诗来自唐代僧人慧能所作的《颂古一十偈》之一。 这首诗意味深长,表达了禅宗的境界。其中“无边刹境”指的是涅槃境界,是…展开这首诗来自唐代僧人慧能所作的《颂古一十偈》之一。 这首诗意味深长,表达了禅宗的境界。其中“无边刹境”指的是涅槃境界,是禅修者追求的境界,而“一毫端”则表示这种境界既无所在,又无所不在。“同住澄清觉海间”则是说这种境界让人心灵清净,能够超脱世俗的束缚。 “还似此花并此叶”则是用花叶的关系比喻涅槃境界和人生境况之间的关系,即虽然它们看起来分离,但实际上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坏空成往未曾闲”则说明境界的开启需要摆脱过去的束缚,才能真正地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总之,这首诗表达了禅宗对于涅槃境界的向往,以及通过禅修可以摆脱世俗束缚,达到心灵清净的境界。折叠 -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少有才名,研习经史,喜读兵书。熙宁十年(1077),往谒苏轼于徐州,次年作《黄楼赋》,苏轼以为「有屈、宋姿」。元丰八年进士及第,授定海主簿,调蔡州教授。元祐三年(1088),应制科,进策论,除宣教郎、太学博士,校正秘书省书籍。六年,迁秘书省正字。预修《神宗实录》。时黄庭坚、晁补之、张耒亦在京师,观与…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350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