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笑

出自宋朝苏轼的《渔父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渔父拼音解读
xiào
qīng ōu
jiāng fēng
jiāng biān shì guān rén
jiè zhōu ná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渔父笑,轻鸥(ōu)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渔父仰天大笑、吟唱,轻飘飘的江鸥在飞翔,宽阔的长江上吹洒满江风雨。江边骑马奔波的当差的小官,现在竟然借我的小船往南渡过长江。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43-147
2、 刘石 评注.苏轼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92
3、 朱靖华 等.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856-863
4、 徐康铭.儿童读唐宋词.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3:93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43-147,2、 刘石 评注.苏轼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92,3、 朱靖华 等.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856-863,4、 徐康铭.儿童读唐宋词.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3:93

渔父笑,轻鸥(ōu)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轻鸥举:轻盈的鸥鸟飞起来。漠漠:云烟弥漫。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43-147
2、 刘石 评注.苏轼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92
3、 朱靖华 等.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856-863
4、 徐康铭.儿童读唐宋词.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3:93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43-147
,
2、 刘石 评注.苏轼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92
,
3、 朱靖华 等.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856-863
,
4、 徐康铭.儿童读唐宋词.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3:93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写渔父从酒醒之后的大笑、大吟的悠然闲适的神情。仰天而笑“轻鸥举”,隐喻渔父如海鸥那样自由飞翔。平视而笑“漠漠一江风雨”,隐喻渔父如江阔那样的心胸,无视风雨。这是自然的壮观,也是渔父的身影。渔父与自然融为一体了,恬淡悠然。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以写实对比的手法,进一层以官人的奔波映衬出渔父的悠闲,突出了官人高贵反而累赘、无能,渔父卑下反而自由自在。“笑”中最能令人深思的是笑官人:一群群骑马的官人,这时也不得不借渔父的“孤舟”南渡。嬉笑诙谐之情,表现在最后两句中。

  第四首词先描景,后叙事,景事相缀,以“笑”为中心线,贯串全词,写出了渔父的闲适自由的生活情景。也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呈现出一股逸然超脱的思想情趣:静谧的荒野江边,质朴的莞尔而笑的渔父与轻盈自由的江鸥为伴,跟风雨中追名逐利的官人构成鲜明的对照,作者的美丑标准也在这里明显地得到标示。这一点,又是在非常自然的化工妙手中表现出来,显示出一种“真态”的村野气息。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14:143-147
2、 朱靖华 等.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7:856-863
3、 李世忠.逐臣的悲悯——论苏轼的一组《渔父》词.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1,32(1)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43-147
,
2、 朱靖华 等.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856-863
,
3、 李世忠.逐臣的悲悯——论苏轼的一组《渔父》词.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1)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渔父诗意赏析

这首诗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它描述了一个渔夫和一位官员在江边相遇的情景。 渔父高兴地笑着,看到一只轻…展开
这首诗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它描述了一个渔夫和一位官员在江边相遇的情景。 渔父高兴地笑着,看到一只轻盈的海鸥飞过。此时,江面上风雨交加,景色朦胧。江边有一位骑马的官员向他打招呼,请求借用他的独木舟来渡河。 整个诗歌充满着离别的忧伤和无奈,表达了人生中许多短暂而珍贵的相遇和离别。同时也有对大自然中美好的景象的描绘。折叠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朝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344672.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