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恐无路逃虚名

出自宋朝韩驹的《利济桥亭诗
大夫官业世所惊,老觉轩冕非真荣。斯文自属吾党事,正恐无路逃虚名
生犹不见皇甫谧,死岂肯投刘禹锡。茂陵一幅入汉宫,世间共怪无遗帙。
哀哉若人用意深,自言身作鹤鸣阴。著书遗子千万轴,人初笑我籯无金。
万仞磨崖刊好语,那知百年苍藓污。尔来夜夜虹贯天,山下居民未知处。
周诗不列石鼓歌,后世恐叹遗羲娥。于今购市完家集,野老何知亦摩挲。
川流可平石可腐,只此杀青垂万古。五百骊珠固已奇,插架不知犹几许。
公今未暇归田庐,且当驱童晒蠹鱼。不辞借取车连轸,要读人间未见书。
利济桥亭诗拼音解读
guān shì suǒ jīng
lǎo jiào xuān miǎn fēi zhēn róng
wén shǔ dǎng shì
zhèng kǒng táo míng
shēng yóu jiàn huáng
kěn tóu liú
mào líng hàn gōng
shì jiān gòng guài zhì
āi zāi ruò rén yòng shēn
yán shēn zuò míng yīn
zhe shū qiān wàn zhóu
rén chū xiào yíng jīn
wàn rèn kān hǎo
zhī bǎi nián cāng xiǎn
ěr lái hóng guàn tiān
shān xià mín wèi zhī chù
zhōu shī liè shí
hòu shì kǒng tàn é
jīn gòu shì wán jiā
lǎo zhī suō
chuān liú píng shí
zhī shā qīng chuí wàn
bǎi zhū
chā jià zhī yóu
gōng jīn wèi xiá guī tián
qiě dāng tóng shài
jiè chē lián zhěn
yào rén jiān wèi jiàn shū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愈所作,表达了他对于官场荣辱、名利得失的看法和感慨。其中,他借描写茂陵墓志铭的方式,抨击了时人虚荣之风。 作者认为,担任大夫官业,虽然让世人惊叹,但自己却感到老了,觉得这些权势并不是真正的荣耀。他也担心,在这种环境下,自己可能无法找到真正的出路。在这个背景下,他提到了皇甫谧和刘禹锡,皇甫谧生前没有看到自己的母亲,死后也没有选择葬在帝王陵园里;而刘禹锡则选择了安逸的退隐生活。 接着,他讽刺了那些沉迷于虚名的人,认为这种行为只会让人变得可笑。他还提到了自己写作留给后人的作品,虽然起初被人嘲笑,但这些作品却流传至今,成为后人所喜爱的文学经典。 最后一段中,他通过描述石头和书籍的不同,表达了他对于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赞美,并表示自己依然会继续写作,不断追寻真正的知识和智慧。同时,他也提到了归田的想法,但在此之前,他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需要完成。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利济桥亭诗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愈所作,表达了他对于官场荣辱、名利得失的看法和感慨。其中,他借描写茂陵墓志铭的方式,抨击了时人虚荣之风…展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愈所作,表达了他对于官场荣辱、名利得失的看法和感慨。其中,他借描写茂陵墓志铭的方式,抨击了时人虚荣之风。 作者认为,担任大夫官业,虽然让世人惊叹,但自己却感到老了,觉得这些权势并不是真正的荣耀。他也担心,在这种环境下,自己可能无法找到真正的出路。在这个背景下,他提到了皇甫谧和刘禹锡,皇甫谧生前没有看到自己的母亲,死后也没有选择葬在帝王陵园里;而刘禹锡则选择了安逸的退隐生活。 接着,他讽刺了那些沉迷于虚名的人,认为这种行为只会让人变得可笑。他还提到了自己写作留给后人的作品,虽然起初被人嘲笑,但这些作品却流传至今,成为后人所喜爱的文学经典。 最后一段中,他通过描述石头和书籍的不同,表达了他对于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赞美,并表示自己依然会继续写作,不断追寻真正的知识和智慧。同时,他也提到了归田的想法,但在此之前,他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需要完成。折叠

作者介绍

韩驹 韩驹   韩驹(1080~1135)北宋末南宋初江西诗派诗人,诗论家。字子苍,号牟阳,学者称他陵阳先生。陵阳仙井(治今四川仁寿)人。少时以诗为苏辙所赏。徽宗政和初,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因被指为苏轼之党谪降,后复召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宣和五年(1123)除秘书少监,六年,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高宗立,知江州。绍兴五年(1135)卒。写诗讲究韵律,锤字炼句,追求…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234632.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