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驾为之回
出自宋朝洪适的《山中阻雨欲登华顶峰而不果》- 昔闻天台山,一万八千丈。层峰目华顶,魂梦几驰想。
朅来乘清秋,明发将独往。小雨巧作难,祥云约仍爽。
风磴渍苔藓,霜崖乱榛莽。峥嵘一何峻,梯空不可上。
便思捐竹舆,徐行倩藤杖。老僧挹而言,兹山韬万象。
举头天宇逼,寓目岩扉敞。重溟倒寒影,万壑振幽响。
峡迥啼猱猿,林高陨楂橡。仙袂挹浮丘,飘然顿尘网。
今兹风雨时,烟雾接穹壤。劲寒或薄人,跬步迷俯仰。
不如游石梁,重来事真赏。斯言既纚纚,诚哉非我诳。
俗驾为之回,芜音不堪榜。寄声山中灵,心期空鞅鞅。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去天台山游玩的经历和感受。他听说过天台山高耸入云,有一万八千丈的高度,层峰环绕着华顶;想着这样壮观的景象,他的灵魂便产生了梦幻般的遐想。在明净的秋天,他决定独自前往,但小雨使得旅途更加艰难。尽管如此,祥云依然清晰可见。他踏上了风磴,渍过长满苔藓的地面,穿越了霜崖的乱榛莽,但最后发现无法攀登峭壁。 在老僧的指引下,他取而代之,选择草席竹篮代替轿子,手扶藤杖,缓步前行。老僧向他谈到山中的万象,让他不禁心驰神往。当他仰望天空时,感觉仿佛接近了天宇;当他俯视深谷时,万籁俱寂,似乎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回响。他看到了猴子在峡谷里嘶叫,林木高耸,落叶橡果纷纷坠落。他也看到了仙女在山巅飘然而去,似乎要穿过尘网。 当诗人写下这首诗时,正值风雨交加之时,烟雾弥漫遮蔽了天空。在如此劲寒的天气里,即便再观赏一次也难以重来。作者因此向读者建议去游玩石梁,这样才能真正地欣赏大自然。他深刻地认为,自己所写的并不是虚假的夸张,而是真实的生活感受。他觉得这种感受无法用寻常的语言表达出来,只有将心声寄托在山中的灵魂里,或者用更高的境界去追求。
- 背诵
-
山中阻雨欲登华顶峰而不果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去天台山游玩的经历和感受。他听说过天台山高耸入云,有一万八千丈的高度,层峰环绕着华顶;想着这样壮观的景象…展开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去天台山游玩的经历和感受。他听说过天台山高耸入云,有一万八千丈的高度,层峰环绕着华顶;想着这样壮观的景象,他的灵魂便产生了梦幻般的遐想。在明净的秋天,他决定独自前往,但小雨使得旅途更加艰难。尽管如此,祥云依然清晰可见。他踏上了风磴,渍过长满苔藓的地面,穿越了霜崖的乱榛莽,但最后发现无法攀登峭壁。 在老僧的指引下,他取而代之,选择草席竹篮代替轿子,手扶藤杖,缓步前行。老僧向他谈到山中的万象,让他不禁心驰神往。当他仰望天空时,感觉仿佛接近了天宇;当他俯视深谷时,万籁俱寂,似乎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回响。他看到了猴子在峡谷里嘶叫,林木高耸,落叶橡果纷纷坠落。他也看到了仙女在山巅飘然而去,似乎要穿过尘网。 当诗人写下这首诗时,正值风雨交加之时,烟雾弥漫遮蔽了天空。在如此劲寒的天气里,即便再观赏一次也难以重来。作者因此向读者建议去游玩石梁,这样才能真正地欣赏大自然。他深刻地认为,自己所写的并不是虚假的夸张,而是真实的生活感受。他觉得这种感受无法用寻常的语言表达出来,只有将心声寄托在山中的灵魂里,或者用更高的境界去追求。折叠 -
洪适
洪适(1117~1184)南宋金石学家、诗人、词人。初名造,字温伯,又字景温;入仕后改名适,字景伯;晚年自号盘洲老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谥文惠。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朝金石三大家。…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153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