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时取归路
出自宋朝陈与义的《将赴陈留寄心老》- 今日忽不乐,图书从纠纷。
不见汝州师,但见西来云。
长安岂无树,忆师堂前柳。
世路九折多,游子百事丑。
三年成一梦,梦破说梦中。
来时西门雨,去日东门风。
书到及师闲,为我点枯笔。
画作谪官图,羸骖带寒日。
他时取归路,千里作一程。
饱吃残年饭,就师听竹声。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表达了他对故友和旧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人生苦短、世事难料的感叹。 第一句“今日忽不乐,图书从纠纷”,诗人说自己今天心情沉闷,只好拿起书本来分散心神,但读着读着却陷入了争执之中,也无法消除内心的烦躁。 第二句“不见汝州师,但见西来云”,诗人提到了一个故友——汝州师,表示自己很怀念和他在一起的时光,但现在他已经不在身边了,只能看到飘荡的云彩,显得很寂寞。 第三句“长安岂无树,忆师堂前柳”,诗人回忆起曾经在长安的时光,在自己老师的门前,常看到那些垂下的柳枝,感到非常怀念。 第四句“世路九折多,游子百事丑”,诗人借此反思人生的坎坷和无奈,表示世间复杂多变,即使有志于追求真理和修炼内心,也难免历经波折。 第五句“三年成一梦,梦破说梦中”,诗人用“三年成一梦”来形容时光飞逝,转眼间过去已经是很多年了,感到自己好像一直在做梦一样。但此时他意识到这只是梦的幻觉,不得不面对现实。 第六句“来时西门雨,去日东门风”,诗人描述了旅途中的种种困难和不易,表达出对离别的不舍和对归乡的渴望。 第七句“书到及师闲,为我点枯笔”,诗人表示自己写信给老师,等待他有空闲的时候回复自己。同时他也期待能够再度相聚,一起继续读书写作。 第八句“画作谪官图,羸骖带寒日”,诗人描绘了自己漂泊游历的生活,有时候随处留下的画作成为了记录旅途的纪念,而行进的路途也因寒冷的天气变得更加艰辛。 最后两句“他时取归路,千里作一程。饱吃残年饭,就师听竹声”,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向往和期望,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到故乡,与老师再次相聚,并在他身边静听竹林中的声音,享受安逸的生活。
- 背诵
-
将赴陈留寄心老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表达了他对故友和旧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人生苦短、世事难料的感叹。 第一句“今日忽不乐,图书…展开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表达了他对故友和旧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人生苦短、世事难料的感叹。 第一句“今日忽不乐,图书从纠纷”,诗人说自己今天心情沉闷,只好拿起书本来分散心神,但读着读着却陷入了争执之中,也无法消除内心的烦躁。 第二句“不见汝州师,但见西来云”,诗人提到了一个故友——汝州师,表示自己很怀念和他在一起的时光,但现在他已经不在身边了,只能看到飘荡的云彩,显得很寂寞。 第三句“长安岂无树,忆师堂前柳”,诗人回忆起曾经在长安的时光,在自己老师的门前,常看到那些垂下的柳枝,感到非常怀念。 第四句“世路九折多,游子百事丑”,诗人借此反思人生的坎坷和无奈,表示世间复杂多变,即使有志于追求真理和修炼内心,也难免历经波折。 第五句“三年成一梦,梦破说梦中”,诗人用“三年成一梦”来形容时光飞逝,转眼间过去已经是很多年了,感到自己好像一直在做梦一样。但此时他意识到这只是梦的幻觉,不得不面对现实。 第六句“来时西门雨,去日东门风”,诗人描述了旅途中的种种困难和不易,表达出对离别的不舍和对归乡的渴望。 第七句“书到及师闲,为我点枯笔”,诗人表示自己写信给老师,等待他有空闲的时候回复自己。同时他也期待能够再度相聚,一起继续读书写作。 第八句“画作谪官图,羸骖带寒日”,诗人描绘了自己漂泊游历的生活,有时候随处留下的画作成为了记录旅途的纪念,而行进的路途也因寒冷的天气变得更加艰辛。 最后两句“他时取归路,千里作一程。饱吃残年饭,就师听竹声”,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向往和期望,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到故乡,与老师再次相聚,并在他身边静听竹林中的声音,享受安逸的生活。折叠 -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绍兴年间,历任兵部员外郎、迁中书舍人,出知湖州,擢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拜参知政事,明年以疾卒,年四十九。《宋史》有传。长于诗,创简斋体。方回认为与义继黄庭坚、陈师道之后,并为江西派之三宗。有《简斋集》十卷,《无往词》一卷。…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149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