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手植松

出自宋朝郭祥正的《安中尚书见招同诸公登雨华台
城南五里近,驱车稍停休。层台临古刹,欣陪清净游。
凭高送远目,考古思名流。更读琳琅篇,叙事何其周。
尸黎与法云,接迹居岩幽。趣将金仙谐,行匪邪径由。
至今手植松,千丈腾龙虬。悟发特异众,妙龄已依刘。
天华无根蒂,应讲来飞浮。帝释昔举手,此理谁可侔。
迩来表前踪,新亭压鳌头。空渚栖古月,大江浴清秋。
旷怀出十地,壮气横九州。三山连天门,水府卧金牛。
故国罗绮灭,深宫榛莽留。兴亡千岁间,愁绪如缲抽。
惟馀北岭云,无心自悠悠。高鸿正飞冥,网罗安得收。
公等真丈夫,问学皆渊丘。不应持使旄,归合登瀛洲。
桓桓鼎鼐司,落落金马俦。君臣若尧舜,明良互赓酬。
胡为慕瞿聃,玄微解而优。愿舒三日霖,慰此旱岁求。
乾坤涵润泽,使我醉两眸。咄嗟勿重陈,玉树后庭讴。
安中尚书见招同诸公登雨华台拼音解读
chéng nán jìn
chē shāo tíng xiū
céng tái lín shā
xīn péi qīng jìng yóu
píng gāo sòng yuǎn
kǎo míng liú
gèng lín láng piān
shì zhōu
shī yún
jiē yán yōu
jiāng jīn xiān xié
háng fěi xié jìng yóu
zhì jīn shǒu zhí sōng
qiān zhàng téng lóng qiú
zhòng
miào líng liú
tiān huá gēn
yīng jiǎng lái fēi
shì shǒu
shuí móu
ěr lái biǎo qián zōng
xīn tíng áo tóu
kōng zhǔ yuè
jiāng qīng qiū
kuàng huái 怀 chū shí
zhuàng héng jiǔ zhōu
sān shān lián tiān mén
shuǐ jīn niú
guó luó miè
shēn gōng zhēn mǎng liú
xìng wáng qiān suì jiān
chóu qiāo chōu
wéi běi lǐng yún
xīn yōu yōu
gāo hóng 鸿 zhèng fēi míng
wǎng luó ān shōu
gōng děng zhēn zhàng
wèn xué jiē yuān qiū
yīng chí shǐ 使 máo
guī dēng yíng zhōu
huán huán dǐng nài
luò luò jīn chóu
jūn chén ruò yáo shùn
míng liáng gēng chóu
wéi dān
xuán wēi jiě ér yōu
yuàn shū sān lín
wèi hàn suì qiú
qián kūn hán rùn
shǐ 使 zuì liǎng móu
duō jiē zhòng chén
shù hòu tíng ōu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歌描绘了作者对某个城南古刹的游览和考察。作者在清净的环境中,登高远望,思考历史名流的事迹,阅读琳琅满目的史籍,感悟到人生的特异与妙龄,并且表达了对帝释等神仙所具备的特质的羡慕之情。此外,作者还描写了大自然的美景,比如山川河流、月光等,虽然故国已经破灭,但是依然怀念过去的辉煌,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与向往。最后,作者呼吁像他一样有志于学问的人们,不要只是追求功名利禄,而应该追求真正的知识与智慧。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安中尚书见招同诸公登雨华台诗意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作者对某个城南古刹的游览和考察。作者在清净的环境中,登高远望,思考历史名流的事迹,阅读琳琅满目的史籍,感悟…展开
这首诗歌描绘了作者对某个城南古刹的游览和考察。作者在清净的环境中,登高远望,思考历史名流的事迹,阅读琳琅满目的史籍,感悟到人生的特异与妙龄,并且表达了对帝释等神仙所具备的特质的羡慕之情。此外,作者还描写了大自然的美景,比如山川河流、月光等,虽然故国已经破灭,但是依然怀念过去的辉煌,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与向往。最后,作者呼吁像他一样有志于学问的人们,不要只是追求功名利禄,而应该追求真正的知识与智慧。折叠

作者介绍

郭祥正 郭祥正   郭祥正(1035~1113)北宋诗人。字功父,一作功甫,自号谢公山人、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当涂(今属安徽)人。皇祐五年进士,历官秘书阁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请大夫等,虽仕于朝,不营一金,所到之处,多有政声。一生写诗1400余首,著有《青山集》30卷。他的诗风纵横奔放,酷似李白。…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091790.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