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岩童去收桐子
出自宋朝戴表元的《蔡岙食藕》- 地逢平处亦萦回,不是逃兵底肯来。
坡上一祠犹姓蔡,山前当路尽通台。
高岩童去收桐子,邻县人过问藕栽。
忽见深衣老儒者,清时不信少遗材。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是描写作者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感受。 第一句“地逢平处亦萦回,不是逃兵底肯来”,表达了作者虽然身处平凡之地,但仍不愿意像逃兵一样逃避现实。 第二句“坡上一祠犹姓蔡,山前当路尽通台”,提到了一座祠堂,姓蔡,也许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同时,作者也感慨这座祠堂的位置得天独厚,位于通往山顶的路口,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 第三句“高岩童去收桐子,邻县人过问藕栽”,描写了当地的风物、景色和农村生活。高岩指的是一个地方,童子在采摘桐子,而邻县的人则关心藕的种植情况。 最后一句“忽见深衣老儒者,清时不信少遗材”,作者在游历途中遇到了一位身穿深衣的老儒,他显然是一位有着丰富知识和才华的人。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出对人才的敬重和对“清”时代文化的向往。
- 背诵
-
蔡岙食藕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作者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感受。 第一句“地逢平处亦萦回,不是逃兵底肯来”,表达了作者虽然身处平凡之地,但…展开这首诗是描写作者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感受。 第一句“地逢平处亦萦回,不是逃兵底肯来”,表达了作者虽然身处平凡之地,但仍不愿意像逃兵一样逃避现实。 第二句“坡上一祠犹姓蔡,山前当路尽通台”,提到了一座祠堂,姓蔡,也许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同时,作者也感慨这座祠堂的位置得天独厚,位于通往山顶的路口,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 第三句“高岩童去收桐子,邻县人过问藕栽”,描写了当地的风物、景色和农村生活。高岩指的是一个地方,童子在采摘桐子,而邻县的人则关心藕的种植情况。 最后一句“忽见深衣老儒者,清时不信少遗材”,作者在游历途中遇到了一位身穿深衣的老儒,他显然是一位有着丰富知识和才华的人。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出对人才的敬重和对“清”时代文化的向往。折叠 -
戴表元
戴表元(1244~1310)宋末元初文学家,被称为“东南文章大家”。字帅初,一字曾伯,号剡源,庆元奉化剡源榆林(今属浙江班溪镇榆林村)人。宋咸淳七年进士,元大德八年,被荐为信州教授。再调婺州,因病辞归。论诗主张宗唐得古,诗风清深雅洁,类多伤时悯乱、悲忧感愤之辞。著有《剡源集》…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062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