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觉无所还

出自宋朝苏轼的《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并引 其二
阿堵不解醉,谁欤此颓然。误入无功乡,掉臂嵇、阮间。
饮中八仙人,与我俱得仙。渊明岂知道,醉语忽谈天。
偶见此物真,遂超天地先。醉醒可还酒,此觉无所还
清风洗徂暑,连雨催丰年。床头伯雅君,此子可与言。
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并引 其二拼音解读
ā jiě zuì
shuí tuí rán
gōng xiāng
diào ruǎn jiān
yǐn zhōng xiān rén
xiān
yuān míng zhī dào
zuì tán tiān
ǒu jiàn zhēn
suí chāo tiān xiān
zuì xǐng hái jiǔ
jiào suǒ hái
qīng fēng shǔ
lián cuī fēng nián
chuáng tóu jūn
yá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他在饮酒过程中的一些感慨和思考。 第一句“阿堵不解醉,谁欤此颓然”,意为“我已经喝得烂醉,却无法解释我的心情。这种颓废的状态谁能明白?”其后两句“误入无功乡,掉臂嵇、阮间”则表达了他的失落和沮丧,认为自己在文学上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跌入了绝望之境。 接下来的两句“饮中八仙人,与我俱得仙。渊明岂知道,醉语忽谈天”则是在借酒消愁,联想到了传说中的八仙,与他们一起饮酒畅谈,仿佛自己也成了仙人,并不知道当时是否在与伟大的先贤进行对话。 最后两句“偶见此物真,遂超天地先。醉醒可还酒,此觉无所还”则表现了他在醉酒之余看到的景象,感叹自己的心灵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同时也认识到这种境界是短暂的,醒来后回到了现实生活。最后两句“清风洗徂暑,连雨催丰年。床头伯雅君,此子可与言”则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某位朋友的思念和寄托。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并引 其二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他在饮酒过程中的一些感慨和思考。 第一句“阿堵不解醉,谁欤此颓然”,意为“我已经喝得烂…展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他在饮酒过程中的一些感慨和思考。 第一句“阿堵不解醉,谁欤此颓然”,意为“我已经喝得烂醉,却无法解释我的心情。这种颓废的状态谁能明白?”其后两句“误入无功乡,掉臂嵇、阮间”则表达了他的失落和沮丧,认为自己在文学上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跌入了绝望之境。 接下来的两句“饮中八仙人,与我俱得仙。渊明岂知道,醉语忽谈天”则是在借酒消愁,联想到了传说中的八仙,与他们一起饮酒畅谈,仿佛自己也成了仙人,并不知道当时是否在与伟大的先贤进行对话。 最后两句“偶见此物真,遂超天地先。醉醒可还酒,此觉无所还”则表现了他在醉酒之余看到的景象,感叹自己的心灵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同时也认识到这种境界是短暂的,醒来后回到了现实生活。最后两句“清风洗徂暑,连雨催丰年。床头伯雅君,此子可与言”则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某位朋友的思念和寄托。折叠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朝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022259.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