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吟独老翁

出自唐朝杜甫的《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对雪拼音解读
zhàn duō xīn guǐ
chóu yín lǎo wēng
luàn yún báo
xuě huí fēng
piáo zūn 绿
cún huǒ hóng
shù zhōu xiāo duàn
chóu zuò zhèng shū kō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悲叹痛哭的是数万战死的将士,怀愁吟唱的是独坐床边的杜陵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乱云低垂笼罩着淡薄的暮霭,急雪翻腾回舞于凛冽的寒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瓢已丢弃,酒杯中再无滴酒,炉内无火仍映得眼前一片通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数座州府的消息已被隔断,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5
2、萧涤非.杜甫研究(下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48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战哭:指在战场上哭泣的士兵。新鬼:新死去士兵的鬼魂。愁吟:哀吟。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回风:旋风。

瓢(piáo)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瓢: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弃:一作“弄”。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愁坐:含忧默坐。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5
2、萧涤非.杜甫研究(下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48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陷落时候,杜甫被迫困居孤城。诗题“对雪”,却正是国仇家恨一起都来时候,对雪穷身,国事凋零,因为白描;非特因雪寄兴,也非仅仅自伤困顿。却是从一个个体遭遇的侧面,描写整个时局国势的困窘无奈状况。杜甫称为“诗史”,能将个人感遇融合到时局国事的大背景里,从忧身而到忧国,故诗境界深,格局大,意境远,气韵厚。所以此诗以“战哭多新鬼”起,以“数州消息断”结,很有电影剧本的剪辑特色,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历从细节和侧面,去反映整个大的时局战争的愁苦艰难状态。从此着眼,方是看此诗方法。

此诗一二句中“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无绿可沽酒瓢便弃,拥炉求暖火只如红,很朴实近乎枯笔白描的写法,背后隐言困城无酒、求碳也稀的困窘境地。这大概是看杜诗的人所不愿意看到的。然而在描写大时局的背景下,对个人境遇最直白写实地手法,却正是以通过细节和个体写实来反应大时局大场面的一种最有力的手段。两句极见困城之物资匮乏,偷生之余生活的窘境。关于“似”字之疑,固有多解。但是其实这里就是说有炉而火不旺,火苗不起,只有一片红光罢了,不必更做他解。因为困顿,必思解救。然则作者所能寄盼的好消息全无来处,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最后又将个人感遇返还回战事时局的忧虑之中,完成了从一个片面描写、感叹史实全局的一个过程。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中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至德元载(756年)至二载(757年),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参考资料:
1、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52-453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300403.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